每天撓頭10分鐘 健康又長壽

目錄:

每天撓頭10分鐘 健康又長壽

第一章:每天撓頭10分鐘 健康又長壽

第二章:跟着諺語學用姜

第三章:儒家養生觀

頭為諸陽之會,常撓頭可以按摩頭部穴位,促進頭部血液循環,起到提神醒腦,延緩衰老,讓人耳充目明。正如古語有云“日撓五百不嫌多” 。想要長壽,延緩衰老是關鍵,那麼延緩衰老的方法有哪些呢?

每天撓頭10分鐘 健康又長壽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説:“諸陽之神氣皆上會於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於腦”古人認為,“頭為精明之府”、“腦為元神之府”頭部有很多人體重要穴位,如前額有印堂、陽白、頭頂有百會、四神聰、上星、枕後有風池、風府、啞門、玉枕、兩側有太陽、率谷、天衝、浮白等穴位。這些穴位不僅是治療疾病的常選穴位,也是重要的養生穴位。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按摩,可使氣血經絡通暢,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系統的興奮;能增加大腦的供血量,不僅能起到醒腦提神的作用,而且還能延緩腦細胞衰老,增強記憶力,使人耳聰目明。古人發明了一種撓頭以刺激穴位從而延年益壽的方法,以雙手十指抓、撓、按、壓頭部,由前額達於頭頂,向後到頸項,最後是頭部兩側。每天晨起、午休後、晚上睡覺前各進行1次,每次抓撓10分鐘。古人認為,這是一種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便易行的方法,並稱此法“日撓五百不嫌多”。

古代中國人曾經用黴豆腐治病

名目繁多的抗生素今天已是醫院、藥房乃至家庭常備的藥物。曾幾何時那些猖獗的不可一世的鏈球菌、結核菌等病菌所引起的細菌性肺炎、腦膜炎、肺結核等疾病還被人們看成必死無疑的不治之症。自從抗生素問世後,在那些瀕死的病人身上出現了“藥到病除”的奇蹟,把許多病人從死神身邊搶救了回來。

和許多其他藥物一樣,抗生素的使用比它的發現要早得多。也就是説在人們還未認識它的真實面目之前,就已經懂得利用它了。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漢朝,人們就懂得用豆腐上的黴來治療皮膚上的瘡癤。距今一千年前,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載治療腹瀉、下利的神曲,三百多年前《天工開物》中提到的丹曲,就是最早的抗生素藥物了。

在今天,抗生素不但被廣泛地用來殺菌治病,還可以用作家禽和家畜的飼料添加劑,減少家禽和家畜的疾病,刺激家畜長大長肥。

跟着諺語學用姜

指導專家:於宗祥 深圳流共醫院亞健康門診部主任 王雪晴 國際註冊營養講師,國家營養聯盟首席營養專家

老祖宗的智慧是無窮的,總結了大量實用的諺語。關於姜的諺語也有很多,這裏選幾個跟姜有關的諺語,學習用姜養生。

諺語: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

於宗祥認為,秋天乾燥再吃辛辣的生薑容易傷肺,加劇人體的失水,會產生口乾、咽痛、便祕的症狀。晚上人體的陽氣要以養陰為主,姜辛辣,吃下去就容易傷陰了。因此,吃薑要有講究。

學着做:有些人早上起牀有寒痰,可以把薑切片曬乾泡水喝,能燥濕消痰、温肺化飲。早上還可以用醋泡薑片配粥吃,醋能收斂姜的燥性,還可以更加開胃。醋泡生薑具體做法是:將生薑適量,切片,放入醋中浸泡,可浸泡一週,然後每晨吃兩三片。可起到温胃散寒、提神醒腦、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但是胃酸過多的人不適宜吃這道小菜。

諺語:男子不可百日無姜。

生薑一直被當做助陽食品。以鮮姜為例,它能增強食慾,緩解男性機體的衰老。生薑的這一作用與其味辛通陽,有助氣血暢通有關,對腎虛陽痿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學着做:將生薑切成2毫米厚的薄片,然後刺上幾個小孔放在足三裏穴上(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接着將艾絨捏成圓錐形艾柱放在薑片上,從艾柱頂端點燃,以此隔姜施灸,燙時把艾柱移開。持之以恆隔姜艾灸足三裏,可以健脾壯陽。

諺語:家裏備姜,小病不慌。

當天氣變化,吃幾片生薑可通陽禦寒、温脾暖胃、激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散發體表的寒氣,這樣就起到了預防感冒的作用。當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裏放上一點姜,能夠改善食慾,增加飯量。尤其是有胃潰瘍、虛寒性胃炎、腸炎的病人,經常吃一點姜,可以改善惡心、嘔吐的症狀。夏天天氣暑熱,生吃涼、冷食物較多,形成體表陽氣盛、體內脾陽虛的狀況,多吃生薑可以有效保護脾胃的功能。但是注意,陰虛內熱的人,便祕、痔瘡、乾燥綜合徵患者,孕婦等不適合吃薑。

學着做:可樂煲姜是民間流傳很廣的一個治感冒的偏方。生薑紅糖水也是,而且生薑紅糖水還經常用於治療女性痛經,效果都很好。生薑搗爛了變成薑汁,每次3滴至10滴沖服,或者用生薑切片和橘皮,也就是陳皮一起煮水喝,對噁心嘔吐很有用。

儒家養生觀

我國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這段歷史時期,學術界產生的着名學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學術思想方面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由於自古以來,養生之道一直為君主、王公等所重視,養生學在這段時期也相應興起,不論在養生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儒家養生,注重“德仁修養”。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我國養生大師之尊稱,他的養生理論為養生學説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孔子提出了“仁者壽”的養生理論,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思是隻有具備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夠獲得高壽。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證明,長壽的老人大多是心胸寬廣、善良勤勞、樂於助人者。在飲食方面,孔子還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釒+壹)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他認為,食物要用心去做,烹調要火候得當,進餐要定時,變色、變味的食物都不宜食用。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養心莫善於寡慾”,就是説人不可能沒有慾望,但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要有過分的要求。強調了清心寡慾、精神調攝的重要性。

荀子是孔孟之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在《荀子·正名》中説:“欲不待可得而求者,從所可。”意思是,慾望是人生固有的,既不可貪得無厭地縱情任性,也不能刻意壓抑,而是要“從所可”,即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適當滿足慾望。荀子還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這種思想體現在人體健康方面,就是荀子的“動以養生觀”,也就是我們今天強調的“生命在於運動”。《荀於·天論》指出:“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這是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運動對人體健康的意義,認為人活着要富有生氣,充滿活力,積極鍛鍊。

五氣養生壽而康

祖國醫學認為,精氣為生命之本。《管子·內業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這説明,精氣不僅與人的生命起源有關,更是維持人體穩定平衡、正常生理活動的源泉。因此,以氣養生是健康長壽的重要一環。

以氣養生包括:一是攝神養氣。培養浩然之氣,排除聲色犬馬等慾望,使“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會氣阻傷身。《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明確提出:“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所欲,皆得所願。”人應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病安從來?”二是安靜通氣。每天白天如能保持大腦安靜半小時或一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緒,減少熱能的消耗。大腦安靜使全身肌肉容易放鬆,氣血暢通,達到“心靜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三是平和心氣。中醫認為,喜則傷心而氣散,怒則傷肝而氣上,思則傷脾而氣鬱,憂則傷肺而氣結,恐則傷腎而氣下。心平氣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四是寬胃養氣。人類依靠腸胃以消化和吸收營養,寬胃養氣十分重要。飲食無節,煙酒無度,會使胃氣不足,氣血虛衰。五是長嘯舒氣。長嘯時,能對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飯後茶餘,閒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歡的詩詞,或哼唱小調,可舒暢心情,排除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結語:想不到撓頭還有這麼多的好處,但撓頭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哦!每次撓頭10分鐘,讓你健康又長壽。(文章原載於《養生保健指南》,刊號:2012.04,作者:林惠、林絮、陳釔文、韓德承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