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輻射致癌真相大白

手機輻射會損害健康嗎?過去的10多年裏出現過種種聳人聽聞的消息,但科學家卻遲遲沒有定論。

手機輻射致癌真相大白

據《科學時報》報道,一直以來,人們在猜測中爭論不止,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越來越大的謎團。5月31日,世衞組織首次確認,手機射頻電磁場可能致癌。

5月31日,世衞組織(WHO)網站如平日一樣更新了一條來自下屬研究機構的新聞,然而這條消息卻立刻受到了各方的關注。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ARC)在此間宣佈,腦膠質瘤可能與包括手機在內的無線通訊設備所產生的射頻電磁場相關。腦膠質瘤是公認的一種轉移性的惡性腫瘤,也就是説,手機輻射可能致癌。

來自WHO官方的權威聲音不啻於一聲驚天旱雷,手機是否致癌的真相是否就此大白於天下?

“手機輻射可能和手機使用者得癌症有因果關係”

據《科學時報》稱,5月24日至31日,一個由來自14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的31名科學家團隊在法國里昂聚會。

在8天的時間裏,他們對過去若干項研究的數據進行審查,最後對研究結果作出這樣的描述:“基於腦膠質瘤的發生率與手機使用具備正相關的證據,WHO將射頻電磁場視為人類的可能致癌物。”

手機輻射致癌研究項目負責人巴恩在新聞發佈會上説:“我們將手機輻射致癌性定義為2類B組,意思就是説,我們認為手機輻射可能和手機使用者得癌症有因果關係。”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將致癌物按照危險程度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人體致癌物、可能致癌物、致癌作用尚不明確物質、對人體基本無致癌作用物質。

第二類中又分為,致癌可能性較大物質2A類和致癌可能性較小物質2B類。手機射頻電磁場則屬2B類物質,同屬該類的還有二噁烷、汽油和硬幣中的金屬鎳。

同時,WHO還特別強調,其研究結論“僅限於膠質瘤和聽覺神經瘤,對其他腫瘤則沒有獲取充足的證據”。

消息稱,這項研究“上溯到2004年”,對於“連續10年以上、每天使用手機打電話30分鐘以上”的“重量級”用户,患上這兩類腫瘤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40%。

這是WHO自1996年設立國際電磁場計劃(EMF)以來,首次就電磁場對健康產生可能不良影響這一問題表明立場。按照該計劃,2012年,世衞組織還將對射頻場暴露的健康風險作正式評估。

無處不在的射頻場暴露

《科學時報》稱,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全球移動電話的用户數量已達50億,而在過去幾年,人們對於無線通訊設備所發出的射頻電磁場對於人們健康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越發警惕。

大量研究數據表明,移動電話是低功率射頻發射器,運行頻率為450至2700兆赫,峯值功率為0.1至2瓦。特別當通訊信號較差時,手機周圍的輻射將急劇增大。

然而,除了手機以外,我們生活的世界裏,射頻電磁場無處不在。

曾有媒體報道,截至2010年,廣播電視系統和移動電話系統的發射台已經遍佈於各個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移動電話基站與基站之間的距離甚至已在300米之內。

這些基站時刻不停的在發射強度各異的電磁波。儘管環境部門對基站的電磁波強度進行了規定,但超標的現象仍然存在。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大型“微波爐”裏。

2005年12月,首都醫科大學家屬樓內25人患癌症,幾位醫學教師經過調查後認為架在樓頂的通訊裝置是導致癌症的“元兇”,強烈要求相關部門拆除基站。

在公眾健康意識逐漸提高的今天,諸如此類的事件屢見不鮮。但是,居民們反對在住宅區建設移動電話基站的背後,仍然沒有一個準確的、來自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他們對健康權益的維護。

一個仍在攻克的難題

《科學時報》稱,實際上,對於電磁輻射與健康的話題,科學家們已經關注許久。

有一種説法是針對手機輻射危害的研究起源於1988年,一名叫蘇珊的美國婦女在使用手機7個月後患上腦瘤,其形狀和位置與其使用的手機天線一致。她懷疑腦癌是由手機輻射引起,並將手機制造商、運營商、零售商一併告上法庭。

遺憾的是,蘇珊去世後,案件以“切實可靠的科學證據不足”被駁回。這個案件的終點成為關於手機輻射危害爭論的起點。

鑑於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空前增長的電磁應用,1996年5月,WHO設立了國際電磁場計劃,從事電磁環境對健康影響的評價。這項計劃將集中世界上各類研究機構的資源進行科學研究,以提出頻率在0到300吉赫(GHz)範圍內的電磁場對健康潛在影響的評估意見。

各種研究在過去十幾年內如火如荼的進行。然而,在此之前,大量研究沒有發現使用手機會帶來不良的健康反應。

2010年5月,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進行了一項名為Interphone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試圖研究成年人使用移動電話是否與頭部、頸部癌症有關聯性。這項研究涉及2708名神經膠質瘤患者和7658名腦膜瘤患者,以及7658名對照組。

結果表明,使用移動電話10年以上者也沒有發現罹患膠質瘤和腦膜瘤的風險增加。

2011年4月,獲得2011年度普利策非小説獎的印裔腫瘤學家悉達多·慕克吉在他的獲獎作品中也提到,近20年來,幾乎沒有證據證明腦腫瘤的發生與手機使用相關。

然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Interphone研究結果公佈一年之後,突然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身。

儘管新的研究結論已經公佈,工作組主席、美國南加州大學Jonathan Samet 博士認為:“我們需要繼續對手機使用和罹患腦腫瘤之間的關聯進行密切監視。”

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浙江省生物電磁學重點研究實驗室主任許正平教授向《科學時報》透露,他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細胞水平上發現了手機輻射的生物效應。但他説:“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實驗證明這些效應到底是否危害健康。”

研究方法仍存爭議

《科學時報》稱,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研究結果發佈的同時,也遭致不少反對的聲音,而且反對者幾乎都是針對該項研究的方法。

美國的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arc Siegel教授則質疑了這種基於流行病學研究的方法。他説:“科學家讓已經患上癌症的人回憶他們過去使用手機的頻率,按照這樣的方法,什麼都會導致癌症。”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電磁生物工程研究組霍小林副研究員向《科學時報》表示,這種研究的方法難以得出明顯的結果。他説,對社會中特定人羣的研究涉及難以控制的參數,這可能使研究結果不像實驗室那樣可以重複。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手機行業協會首先發出了質疑的聲音。蜂窩電話行業協會(CTIA)對該項研究予以駁斥,認為該結論並不是根據新研究得出的。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也表示,目前的科學證據無法證明使用手機會導致身體出狀況。

國際腫瘤研究機構即將發表在7月《柳葉刀——腫瘤》雜誌上的一份工作組評估報告,或將詳細揭示其備受爭議的研究方法。

針對不同的聲音,許正平教授評論認為,研究將手機輻射認定為“人類可疑致癌源”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他説:“中國人説要‘防患於未然’,這個結果符合預防原則,提醒我們要小心使用手機。”

《科學時報》稱,同時,他認為,在將來的研究中,避免來自工業界的干擾非常重要。“我們千萬不要再重複香煙的故事,煙草廠商資助了一些研究,這些研究便有了傾向性的結果。”他説。

值得慶幸的是,此次國際腫瘤研究機構的研究特別注意了這一點。有一位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因為與他的哥哥一起經營一家手機技術諮詢公司而被排除在專家名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