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把“憋”出來的便祕再“拉”出去

中醫在日常養生中一直都有着非常好的運用,中醫養生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通過中醫的方式來養生對自己的身體是非常有幫助的。那麼你知道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哪些嗎?中醫養生之道又是什麼呢?下面您就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中醫養生 把“憋”出來的便祕再“拉”出去

中醫養生

五種病可用下法

當外界邪氣侵入人體臟腑,干擾臟腑功能,從而導致痰、濕、膿以及燥屎等有形的病理物質時;當體內蓄積或人體自身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暢,導致腸中糟粕停留或產生瘀血、水濕、痰濁等有形的病理物質時,就會形成積滯,出現“憋得慌”的情況。

積滯有五種類型,分別為熱積、寒積、水積、血積、燥積。其中,熱積、寒積、水積都是相應的邪氣入侵而導致的。比如水受寒後會凝結成冰,腸胃受寒後,腸道內還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也會凝結在一起,出現便祕、肚子痛、全身發冷等情況。

除了寒下法,根據不同的積滯類型,還有熱下法、逐水法、逐瘀法以及潤下法。在這四種方法的方劑中,也會時常出現大黃的身影,可以説它是下法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味重要藥物。這是因為大黃有“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的作用,彷佛一位英勇善戰、威風八面的將軍,可以蕩除腸道內的各種“敵寇”。

使用下法時的注意事項與吐法、汗法類似,通完大便後就要停服藥物,以免傷及胃氣,並應忌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中醫養生之道

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説“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説“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綜合和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藥、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藥、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中醫養生保健

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鍊、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範圍廣,適合人羣較多。

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術養

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鍼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藥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藥膳、法膳之稱。其應用範圍也較廣,適合人羣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藥、飲食文化等方面。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羣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鍊形體,而乙需要着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着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鍊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結語:綜上所述,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是非常多的,關鍵是我們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在平時的生活中,養生先養心,所以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有一個愉悦的心情,多注意鍛鍊身體,自然就會越來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