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的來歷習俗

朝鮮族又稱韓民族、高麗族等,是東亞主要民族之一。朝鮮族主要分佈在朝鮮半島(又稱:韓半島)的朝鮮、韓國、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及其他原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餘散居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朝鮮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被稱為中國朝鮮族。在美國境內的朝鮮族屬於美國亞裔少數民族,被稱為韓裔美國人,根據2006年美國社區人口調查,韓裔美國人約有152萬人。

朝鮮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的來歷習俗

朝鮮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的來歷習俗

朝鮮族的歷史

朝鮮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長期以來在朝鮮半島或是聚居或是與其他民族雜居。1677年,清朝為保護其民族發祥地,將包括長白山區在內的中國東北地區實施了封禁令,持續近200多年。不過,公元1700年之後一些不堪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自然災害的朝鮮人仍然攜家眷、牽牛馬而潛居中國東北謀生。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難,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日俄對東北的爭奪戰爭使搖搖欲墜的清廷意識到人煙稀少對東北邊疆防衞的巨大不利影響,於是正式徹底廢除了延續200多年的封禁令。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裏、寬約50裏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使更多朝鮮人進入東北。

隨着日本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朝鮮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户。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抗日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朝鮮族的婚禮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朝鮮族婚俗從説媒到結婚要經過六次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和“迎請”。姑娘和小夥的接觸傳話,需要一個“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讓媒人到女方家“看善”,與漢族的“相親”相似,如滿意,小夥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張紙上寫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時)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與之對“穹合”,所謂“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屬相是否相順而不相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經媒人通知男方家,説兩個人的“穹合”相對,男方可“擇日”確定舉行婚禮的日期並送彩禮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緞”、“紅緞”等。“納采”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親時送的禮物。“問名”禮是占卜新娘將來的運氣好壞而打聽其母姓名的禮儀。“納吉”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納幣”禮是新郎家給新娘有送的青緞、紅緞等財禮,“請期”禮是新郎家把選定的婚期以書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徵求意見,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覆。“迎親”禮,即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覆。“迎親”禮,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為隆重。

朝鮮族婚禮的儀式很複雜,在延邊,婚禮一般分兩段進行:先在新娘家舉行,後在新郎家舉行。在新娘家舉行謂之“新郎婚禮”,在新郎家舉行謂之“新娘婚禮”。新郎婚禮一般要按奠雁禮、交拜禮、房合禮、席宴禮等順序進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後,便獨自回家,隨後新娘等待選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樣搭起醮禮廳,為新娘擺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認,施禮,被請去招待,至此,婚禮才告結束。朝鮮族結婚後一般都不離婚,他們在婚禮中舉行獻木雁的儀式,象徵夫妻白頭到老的願望。

朝鮮族的喪葬

朝鮮族多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也實行火葬。在朝鮮族社會,父子關係是一切人倫關係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朝鮮族老人死後,親人三天內不準洗臉、理髮,也不準吃乾飯,而且必須穿孝。親友來弔唁,首先在遺體前三叩首,再同死者親屬相互二叩首。舉行埋葬一定要在單日。入殮時要給死者穿新衣,原來的衣服則燒掉。三天後埋葬。埋葬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墓地,墓地多選在山坡的陽面,頭朝山頂腳朝下。埋葬後,墳前置供品,叩首。以後要連續祀三天,飯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雲”,第二天叫“拜雲”,第三天帶供品到墳地叫“三雲”。以後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節等都要祭祀。

朝鮮族的飲食

朝鮮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麪、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團、切塊、撒上豆麪並加稀蜜、白糖製成。冷麪是在蕎麥麪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麪條,煮熟後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等製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泡菜是將大白菜浸泡幾天,漂淨,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進大缸密封製成。醃製時間越長,味道越可口。

打糕: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打糕的歷史比較長,早在18世紀朝鮮族的有關文獻中已有記載,當時稱打糕為“引絕餅”,並稱引絕餅已稱為傳統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節或紅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來招待親朋好友。顧名思義,打糕是打出來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產糯米的地方,則用小黃米或糜子;所灑的豆麪原料,除用小紅豆外,還可以用黃豆、綠豆、松子、栗子、紅棗、芝麻等。製作時,先將粘米淘淨蒸熟,放在打糕槽內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塊而成。吃的時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塊,蘸着糕面吃。

冷麪:朝鮮族傳統食品之一。朝鮮族人不僅在炎熱的夏天愛吃冷麪,即使在寒冬臘月裏也喜歡坐在炕頭吃冷麪。特別是每年到農曆正月初四中午,朝鮮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麪的習俗。據民間傳説這一天吃麪條,可以“長命百歲”,故冷麪也稱做“長壽麪”。冷麪的主要原料是蕎麥麪、小麥面和澱粉,也可用玉米麪、高粱面、榆樹皮面和土豆澱粉製作。做法是在蕎麥麪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麪條,煮熟後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製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鮮族的風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聰,此酒並非特製,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與狗肉醬湯: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可是朝鮮族在三伏天卻有宰狗吃狗熱湯的習俗。這種醬湯別有風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醬湯可大補。朝鮮族大多數人愛吃狗肉。然而在節日,或辦紅白喜事時是絕對不準吃狗肉的。這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禮節。

五穀飯:朝鮮族吃五穀飯由來已久。每逢正月十五,農民用江米、大黃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穀飯吃。還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種,便表示哪種糧食這一年能獲豐收。這種風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米酒:朝鮮族愛喝的一種飲料。米酒是他們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來訪,主人總要端上來一碗自家釀製的米酒。這種酒比黃酒的色稍白一點,而且還略帶甜味。這種米酒後勁十足。長輩一起喝酒時,要把頭移到旁邊去喝,切不可面對着長輩舉杯飲酒,否則就是對長輩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來後,他們就開始製作辣白菜了。此時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家家都要做,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因為要持續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膩解酒、助消化、增食慾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歡迎,成了朝鮮族日常飲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朝鮮族喜歡食米飯,擅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做米飯用的鐵鍋,底深、收口、蓋嚴,受熱均勻,能燜住氣兒,做出的米飯顆粒鬆軟,飯味純正。一鍋一次可以做出質地不同的雙層米飯,或多層米飯。各種用大米麪做成的片糕、散狀糕、發糕、打糕、冷麪等也是朝鮮族的日常主食。

朝鮮族日常菜餚常見的是“八珍菜”和“醬木兒”(大醬菜湯)等。“八珍菜”是用綠豆芽、黃豆芽、水豆腐、幹豆腐、粉條、桔梗、蕨菜、蘑菇八種原料,經燉、拌、炒、煎製成的菜餚。大醬菜湯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興菜、海菜(帶)等以醬代鹽,加水焯熟即可食用。

鹹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餚。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是入冬後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備菜餚。泡菜味道的好壞,也是主婦烹調手藝高低的標誌。朝鮮族菜餚食用後大都有一定的滋補和醫療作用。如春天食用的“參芪補身湯”、伏天食用的“三伏狗肉湯”、冬天食用的野味肉和野味湯等。

朝鮮族節日菜餚品種繁多,並備時令名菜。朝鮮族名菜名點很多,主要有神仙爐、補身爐(又稱補身湯、狗肉火鍋)、冷麪、打糕、朝鮮泡菜等。另外還有:醬牛肉蘿蔔塊;鐵鍋裏脊;生拌魚等朝鮮族風味菜餚。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漢族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赫哲族
·景頗族
·京族
·毛南族
·達斡爾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温克族
·怒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門巴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鄂倫春族
·珞巴族
·維吾爾族

·烏茲別克族
·柯爾克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