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錫伯族的來歷習俗

錫伯族是中國境內的一支少數民族,與古代鮮卑和近代滿族有一定的關係。有一種説法説沙俄曾以此名稱創造北亞的新地名西伯利亞。現有人口近19萬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餘人),遼寧瀋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

錫伯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錫伯族的來歷習俗

錫伯族服飾

錫伯族的歷史淵源

錫伯族一直是滿洲八旗之一,錫伯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建國後民族鑑定為錫伯族,這一點和赫哲族很相似。赫哲是明代野人女真(東海女真)一支,建國後按照本部稱謂“赫哲”劃分為新民族。其實錫伯和赫哲都是原女真的部族之一,不是單一民族。

當然,女真也是北方遊牧民族與漢族經過上千年結合出來並且開化智慧的新民族,經過上千年的溶合,文化上實已與漢族無異。

近年來,鮮卑説興起。其實鮮卑説和女真説二者並不矛盾。鮮卑屬於東胡族系,通古斯一詞就是東胡的音譯。

通古斯讀作tonghus,東胡讀作donghu。在阿爾泰語系中T和D不分,語末尾音“斯”。故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族羣東胡就是通古斯最早的由來。

錫伯族的民族節日

西遷節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的西遷節,錫伯語叫杜因拜扎昆節。在16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鬆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8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瀋陽)等地徵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裏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所以當前也有部分民族學者認為應該叫“西征節”更為準確。

兩百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

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爾”,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夥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傳統節日。

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价值。

抹黑節

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傳説,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閒不住的年輕人成羣結夥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夥子臉上抹黑。

錫伯族的“抹黑節”據傳説,錫伯人民因苦於小麥黑穗病之害而演變出這一獨特的節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陽未升起之時,錫伯族羣眾就要用預先準備好的鍋底黑灰往臉上塗抹。親朋鄰居不相互串門,子侄輩首先給老人跪下,用鍋灰往其前額點一點,然後,平輩之間相互亂塗,直到一個個都成為黑臉蛋為止。只有青年婦女不提倡臉上抹黑。這一習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爺開恩,不要讓小麥染上黑穗病。

有關抹黑節的來歷,錫伯族中流傳着許多傳説。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女人正在烙餅,因小兒拉了屎,她手忙腳亂間用麪餅給孩子擦屁股。這一失誤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決定正月十六太陽出山時燒燬人類和糧食。這一決定傳到土地神那裏,土地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告訴人們,趕在天兵天將到來之前,人們都要往臉上抹黑,讓玉皇大帝誤認為人間已受蹂躪,從而取消天懲。

錫伯族的食俗

錫伯族多數居住在中國新疆各縣,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他們能歌善舞,早期的錫伯族人世代以狩獵、捕魚為業,錫伯族過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錫伯族是以糧食為主食的民族,包括小麥、稻子、玉米、高粱、黃米、小米等,這和本民族的生產形式有關。

錫伯族的飲食種類較豐富,麪食有發麪餅、死麪餅、鍋盔、饅頭、麪條、拉麪等,餡食有包子、餃子、 菜合子、肉餡餅等,米食有大米乾飯、抓飯、大米(小米)稀飯。

發拉哈喀分(發麪餅)是每天都離不開的日常主食,其做法:面和得較柔軟,麪糰發酵透後,將麪糰擀薄,貼在鍋底,三翻九轉即熟。其大小因鐵鍋的大小而異,一般直徑約三四十釐米左右,厚度為1釐米左右。烙發麪餅,一般用生鐵鍋,掌握火候是關鍵,把握住火候,烙出的發麪餅才酥軟可口。

肉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飼養,多以牛、羊、豬肉為主。冬閒時錫伯族還常進行狩獵,野豬、野鴨、野兔、黃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野味。錫伯族在吃豬肉方面,有一個特殊的方法。每當宰豬,將清燉的豬肉、雜碎都切成碎塊或碎片後與灌腸煮熟的豬血拌在一起,同時調以佐料、蒜泥、葱花、鹽等,其味道鮮美,再肥的肉也不感到膩。這種吃法,稱作“豬血拌肉”。

錫伯族有一種別有風味的鹹菜,叫哈吐渾索吉(鹹菜),也稱花花菜。它是用韭菜(要老的)紅、青辣椒與芹菜、黃蘿蔔、包心菜做成。由於及時拌以鹽並盛入瓦缸裏,各種蔬菜原有的紅、綠、白、黃等顏色截然分明,在冰天雪地的隆冬、飯桌上有那麼一小碟夏季各種蔬菜色調俱全的花花菜,會激起人
們強烈的食慾。

米順是錫伯族調味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麪醬。每年陰曆四月十八日前,家家户户都將小麥數十斤發芽,剛發芽後倒入開水鍋裏煮熟,盛進瓦缸裏,放在火炕最熱處捂起來,等過幾十天發酵成酒麴狀並有甜味(這時不可食用),有時發酵過程中被厭氧的肉毒桿菌污染,過去,人們不知道這個道理而誤食,結果許多人患病,甚至喪失生命。

熬各種果醬、製作罐頭食品是錫伯族婦女的拿手技藝。每年夏天婦女製作各種果醬、西紅柿醬及其他食品罐頭。常做的是杏子醬、草莓醬、桃子醬、蘋果醬、糖水葡萄、糖水海堂果等。蔬菜類罐頭有西紅柿醬、虎皮辣子、燒茄子等。

其做法是,將做好的成品盛入玻璃罐頭瓶內,把有密封圈的瓶蓋蓋在上頭,置開水鍋裏蒸半小時左右,蒸完立即將瓶蓋擰緊,這樣就可起到密封的效果。家庭製作的罐頭可謂是綠色食品,不放任何添加劑,原汁原味,別具特色。

錫伯族的宗教信仰

錫伯族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還有信仰原始信仰和薩滿教的現象。上述信仰現象,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民間仍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在原始信仰方面,既有狩獵、漁獵生產方式的特點,又有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方式的痕跡。如自然崇拜、精靈崇拜、神祗崇拜、靈魂崇拜、祖先崇拜等。其中喜林媽媽崇拜和對牲畜神的崇拜是最典型的原始信仰現象。

喜林媽媽是象徵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興旺的神靈。它是用長約10米的絲繩,上面系許多小弓箭、背式骨(比石)、箭袋、小吊牀、銅錢、五顏六色的布條、小靴等組成。平時裝入紙袋裏,掛在室內西北牆角。每年大年三十,由袋裏取出來,從西北牆角斜拉到東西牆角,家長帶家小為其燒香磕頭。到二月八年級再裝回紙袋裏,掛回原處。製作喜林媽媽時還有嚴格的規矩,所有的布條、絲繩、比石、弓箭、小吊牀等須到本村人口多、輩數全的七户家中去索取,並邀請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家庭中年紀最大的人來製作。製作時以本家族的輩數傳襲為本,增加一輩人就往喜林媽媽上添一背式骨(比石),每生一子添一小弓箭,預示他將成為一名射手,每生一女添一布條或小吊牀,預示她將來洗涮縫補,勤勞致富,生兒育女,子孫滿堂。

錫伯族在長期從事狩獵、農牧業生產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原始信仰,併成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同時,在崇拜以上神靈的同時,還信仰薩滿教和喇嘛教。

錫伯族的婚禮

錫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於同族內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聯姻有:指腹為婚,至成婚年齡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聯婚後,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難,可將幼女移交男家撫養,長大後成婚,叫“小姐婚”;招養老女婿,沒有子嗣的人家為養老送終,可招作為繼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負擔,民間多稱幫工婿。這種婚姻不僅過去存在,如今也存在;男女自幼聯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長大,則婚事所需之物絕大部分由男方準備。結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孃家送衣料和其他禮物(平時不登門),女子必須迴避,女方家受禮後送給女婿一雙布鞋或其他物品。錫伯族婚姻,一般分4個階段完成。即説親、定親、認親、迎親(即舉行婚禮)。婚禮是一件大事,儀式繁瑣,一般在秋後舉行。迎親時,男女雙方都要大擺宴席,先在女家兩天。第一天先由男家聘請親戚中較有聲望、與親家相好,而且善於辭令,同時屬相與女方屬相相同的男女各一名和媒人代表男方去把彩禮(喜酒、豬羊等)同迎親的喜蓬車送到女家,新郎特意為岳父岳母奉送兩瓶酒。男方的近親及老人們前來送行,預祝一切順利。稱之為“送喜車”。女家這一天準備第二天的安巴薩林(大宴),殺豬宰羊,並下請帖,近親都來幫忙。這是女家開宴的第一天,主要是接受男家送的禮物和安放喜蓬車。婚禮的第二天,女家設大宴,舉行嫁女“薩林”,盛情款待四方客人。婚禮的第三天,新郎家設大宴招待其親朋好友,舉行結婚儀式。新郎必須在這一天的破曉前將新娘迎至家裏,舉行程序繁多的結婚儀式。解放後,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認識的改變,這種習俗已經不存在了,如今錫伯族的婚娶,一般實行新事新辦。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漢族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赫哲族
·景頗族
·京族
·毛南族
·達斡爾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温克族
·怒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門巴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鄂倫春族
·珞巴族
·維吾爾族

·烏茲別克族
·柯爾克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