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和父親關係不好?心理分析告訴你這是為什麼

19世紀,一個叫弗洛伊德的shrink發明了一個“弒父情結”概念,也叫“俄狄浦斯情結”。認為男孩心裏都想要殺死自己的父親並取而代之。

男孩和父親關係不好?心理分析告訴你這是為什麼

男孩和父親關係不好?心理分析告訴你這是為什麼

(典故來自古希臘一個叫俄狄浦斯的人:有人預言説他將來會殺父娶母,父母就把還是嬰兒的俄狄浦斯扔掉喂狼,結果這孩子沒死被人撿了去,長大了之後和從未謀面的生父發生衝突,殺死了他,之後因為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除掉了怪獸被推舉為國王,娶了新寡的王后。後來國家遭到天譴,才發現原來俄狄浦斯殺死了生父,娶了生母。俄狄浦斯便刺瞎了自己的雙眼,自我流放。)

男孩和父親關係不好?心理分析告訴你這是為什麼

那個年代的父親們多數都不招待見,是建立在威權和暴力之上的存在,“俄狄浦斯情結”廣受爭議,但事實上也得到了廣泛的共鳴。

弗洛伊德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四十出頭,而母親才二十出頭。父親已經和前妻有了兩個兒子,甚至連孫子都有了,弗洛伊德對他來説,只不過是另一個兒子,經常貶低和打擊他。對母親來説,弗洛伊德卻是她最重視最寵愛的一個。弗洛伊德和年老的父親關係冷淡或者説互相厭惡,和年輕的母親卻非常親密。弗洛伊德把自己對於父母的真實感受大方寫進了他的《精神分析導論》,並命名為“ 俄狄浦斯情結”。

男孩和父親關係不好?心理分析告訴你這是為什麼(飽受爭議的心理學家、哲學家弗洛伊德)

19世紀末,現代的邊緣。整個社會在上帝、政府、父親等多重威權的統治下,維持着僵硬的秩序。壓抑的下一代接收了多重的“父能量”照射,日後又把這些能量以不同的方式放射出來。這代人中出現了諸多的大師,瘋子,獨裁者及其信徒,更多的是戰爭中的炮灰。工業化的瘋狂和荒謬將像古代史詩中的瘟疫一樣橫掃整個大陸。

一戰爆發前夕,心理學家榮格常常出現幻覺,看到無數的死屍和血海,或者是寒潮襲來,大地被冰封,還有年輕人的屍體和聖甲蟲。差不多的時期榮格還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和一個深色皮膚的人一起,在山谷裏槍殺了站在用人的骸骨做成的戰車之上的西格弗烈,中世紀德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中的英雄。榮格懷着強烈的愧疚感,更擔心因此受到懲罰。此時,一場大雨沖刷掉了所有痕跡,榮格不再擔心因此被抓。榮格的解釋是,被他殺死的西格弗烈代表了德國人理想中強加於人的意志。

男孩和父親關係不好?心理分析告訴你這是為什麼(榮格,弗洛伊德的弟子與反叛者)

榮格的父親去世的時候,母親對他説:“他為您及時的死去了。”

後來,在心理學界嶄露頭角的榮格認識了弗洛伊德,兩人一見如故。弗洛伊德有意將榮格作為自己事業上的養子,也經常公開稱榮格為自己的"王儲"和“長子”。榮格卻無意成為弗洛伊德的繼承人,因為這樣會有損他的獨立性,而且他也“從來無意成為任何一個黨派的領袖”。

榮格的親生父親及時地死去了,即使生前也從未將威權強加於他,已經成年的榮格更不可能去接受這樣一個自封的代理父親把自己作為他的續篇。如果榮格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繼承者的身份,那榮格就無法成為榮格,只能成為類似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大家對後者的印象基本上僅僅是“弗洛伊德的女兒也是一個心理學家,繼續了其父的研究”。

男孩和父親關係不好?心理分析告訴你這是為什麼

兩人一起去美國講學交流的途中,榮格談起當時的新聞:在德國煤沼地裏發現的古屍。弗洛伊德認為,榮格熱衷於此事反映了他的弒父情結,弗洛伊德以榮格精神上的父親自居,認為這反映了榮格針對他的“死亡願望”,當場暈了過去。後來一次,在談論埃及法老阿曼諾菲斯四世破壞父親樹立的石柱的時候,有人認為這反映了法老的仇父情結,榮格反對這種説法,這時弗洛伊德再次因為同樣的原因昏厥。

其實兩個人的成長環境非常不一樣,心理學家的理論往往又來自於個人經歷。弗洛伊德的父親是威權的存在,弗洛伊德既憎恨也羨慕自己的父親,一直希望推翻他,然後取而代之;榮格的父親軟弱善良,榮格瞭解父親的弱點,並對他抱有同情。

弗洛伊德曾對榮格説: “親愛的榮格,請您答應我永遠不放棄性慾的理論。這是一切事情中最根本的。我們得使它成為一種教條,一座不可動搖的堡壘。” “堡壘”“教條”這樣的概念對於榮格來説是不可接受的,對榮格來説,弗洛伊德提出這樣的要求,對於兩人的關係是致命的打擊。

在榮格的夢裏,弗洛伊德成為了一個衰老的奧地利帝國的海關官員,穿着舊式制服,鬱鬱寡歡。旁邊的人説,是那死去多年的一位海關官員的鬼魂。“他是仍然不願死去的人之一”。榮格對這個夢的解析是:海關,意味着邊界,即兩人思想上的邊界,弗洛伊德是一個海關官員,他對榮格的思想進行審查,試圖禁止他帶入違禁品。

當弗洛伊德説,“我不能拿自己的權威來冒險” 的時候,他在榮格心裏已經沒有權威可言了。榮格認為弗洛伊德推翻了上帝,然後自己取而代之——同樣專橫、暴躁、自相矛盾。

另一位心理學家弗洛姆也説,“弗洛伊德反對現存的權威,但他自己想要成為權威。他本來就不想清除自己對權威的依賴和尊敬,他反抗的是那些不認可他的權威。而對於他選擇的權威,他友好相處,特別是當他成為他們其中一員時。”事實上俄狄浦斯殺死了父親之後也只是取代了父親的位置,並沒有做什麼有別於父親的事。

榮格幼年時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進入一個地下宮殿,看到一個安放在神壇上的巨大的陽具。他那個時候並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是感到恐懼,覺得那東西會吞噬他。終其一生,榮格對於男性的絕對權力,無論父權還是神權都保持距離,持懷疑態度。

到了晚年,榮格還寫了一篇叫《答約伯》的文章,對上帝和約伯做了一次精神分析,而且指出,“獻祭兒子”是《舊約》裏面經常出現的一個主題,《創世紀》裏,亞伯拉罕被要求獻祭自己的兒子;《出埃及記》裏,猶太人也被要求獻祭他們的長子來獲得恩典;《啟示錄》裏面充滿了不信教的婦女和兒童的死亡,上帝實際上是一個“脾氣很壞,權力意識很強的老闆”,或者這一切都是聖約翰的“暴力幻想”——不出意外這本書和榮格本人受到了信徒們的抨擊和抵制,榮格對此無動於衷,並把《答約伯》視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男孩和父親關係不好?心理分析告訴你這是為什麼弗洛伊德的理論模型是,年輕強壯的新生代暴力推翻一箇舊權威,取而代之,甚至變本加厲,如此循環往復。榮格則厭惡威權本身,追求不依賴於威權的和平和公正。很遺憾,人類歷史上,弗洛伊德的這個模型雖然看上去愚蠢,卻經常被驗證,往往是推翻一個暴君換來另一個暴君,周而復始。榮格式的反抗,實質上的革命和改良則是鳳毛麟角。

現代意義上的“弒父”,已經和肉體上的暴力無關,而是通過對父輩的質疑和反抗,得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確認自己的人格;更是解構權威,突破邊界,開創新的疆域,建立更合理的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