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表揚挽救沉迷網遊的人

曾經聽説這樣一則新聞:廣州某中學一個男生站在學校教學樓的樓頂,扮成動漫遊戲中人物的模樣要往下跳。被勸説下來後,他只若無其事地説了聲“對不起”。沉迷於角色扮演而無法自拔的他,卻讓周圍的人心驚膽戰了一場。

用表揚挽救沉迷網遊的人

虛擬身份無法替代現實生活

所謂在虛擬世界中換個身份的行為並不是只有網絡上才有,最早聽人説書時,便是一種感同身受的虛擬。把自己想成是書中的人物,跟隨情節的變化而變化;之後有了電視劇、電影等,常常會令很多人陷入情節裏,和主角一起歡笑,一起流淚;如今的網絡世界,則讓這種虛擬變得更加真實甚至可怕,因為虛擬的場景變得可持續、可變化和可操控,甚至可以以假亂真:一個稚嫩國中生,在網絡遊戲中可以是天下無敵的大英雄……然而,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巨大反差,往往讓一些心智不成熟者難以轉換,最後出現種種令人費解的情況,就如同本文開篇所説的那則新聞。

通常喜歡玩角色扮演的人會覺得在虛擬世界裏,自己活得比現實生活更有意思。不但如此,他們認為,虛擬世界的成功和美滿同樣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而那種感受的真實程度完全和現實世界一樣。但真的會一樣嗎?

精神衞生研究所、醫院精神心理科戚博士告訴記者,虛擬遊戲固然可以讓人足不出户就瞭解和學習很多未曾經歷的事情,但把它認為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把感受和情緒都搬到生活中就不合適了。

“自由”背後危害大

很多沉浸在虛擬世界裏的遊戲玩家覺得,自己之所以迷戀虛擬世界,很大原因就是自由,“想幹嘛就幹嘛”。不可否認,當現實生活中的自己面對枯燥乏味的重複,但又不想高成本高風險的改變時,鑽到虛擬世界,並幻想換一個身份生活,就會顯得簡單輕鬆得多。從這個意義上看,虛擬世界、虛擬人生未必都是壞處。不過,遊戲者往往忽略了沒約束的生活方式會帶來一定傷害。

記者看到過這樣一個報道,“女網友姍姍在5年時間裏,幾乎把一切業餘時間都投入到遊戲中,為遊戲裝備投入的資金也多達上萬元。但有一次,交往多年的網友在網絡上向她借錢(遊戲點)後忽然消失了。姍姍説,雖然被網友騙走的3萬遊戲點摺合人民幣不到200塊錢,但從此以後,她的心情變得極度不好,身體也開始出現不適,甚至開始做噩夢。而且,她對現實生活中周圍的人都產生了一定的警惕性,開始變得不信任別人。”所以説,網絡上的虛擬世界帶來的最大危害,就是讓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而虛擬世界對現實最大的影響是,玩家最後變得分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個世界,並把虛擬中出現的問題帶到現實世界中。

另外,虛擬世界同樣影響身體健康,很多人因為玩遊戲而上癮,一玩就是好幾天,實在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來後繼續玩。生活不規律,會極大危害身體健康。

要學會從虛擬世界中走出來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的許宏博告訴記者,對玩家來説,沉迷遊戲在心理上表現為強迫型,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一般來説,當玩的人全身心融入遊戲中,並因此影響學業和正常人際交往時,就需要重點關注了。因為接下來,沉迷虛擬世界中的他(她),會與周圍人的關係越來越冷漠,甚至會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

最後要注意的是,當發現身邊的朋友或家屬沉迷於網絡遊戲時,最好是多帶他(她)參加現實生活中有意思的活動,要多表揚他(她)的優點,對其缺點和錯誤千萬不要過度批評,甚至不可以採取漠視方式。給予他們恰當的表揚和關心,會讓這些深入虛擬世界的人意識到現實世界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