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不肯渡烏江?烏江亭長是劉邦派來的?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不聽人言、獨斷專行,導致最後在楚漢之爭中失敗,不得不自刎於烏江邊。那麼,項羽為什麼不渡烏江呢?兩千多年來,人們眾説紛紜。

項羽為何不肯渡烏江?烏江亭長是劉邦派來的?

第一種觀點:項羽羞愧而死。

一些人認為,項羽不肯過江樂,是因為他最心愛的女人虞姬死了。同時,也有學者認為,項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以至於心灰意冷、心生羞愧,因此不肯過江,拔劍自刎而死。

這種説法是有道理的,但仔細推敲,這個説法就有些牽強了。正如《史記》上所説:“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為!且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只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以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獨不愧於心乎?”

這段話中的“天之亡我”與“子弟散”説的相吻合,另一方面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原因。項羽便過江,敗局也已定。因此,他選擇了不渡烏江。

但有學者提出,自固陵戰敗後,項羽接連失利,退到垓下,又突圍逃往東南,最後至烏江邊。由此可見,他早有退守江東之意,並且是一種逃奔。若説項羽早由於失敗使江東8千子弟葬送性命而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話,那麼在垓下被圍時,“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應該羞愧自殺。渡淮之後從騎僅百餘人,至陰陵又迷了路,結果被農夫欺騙,身陷天澤,被漢軍追上。

如此狼狽的境遇他也沒有羞愧自殺,而是又逃至東城,被漢軍重重包圍。儘管他僅剩28騎,但仍然組織起來做了一番搏殺。這時候,項羽仍“欲東渡烏江”。然而好不容易逃到烏江岸邊,他卻因感到羞於見江東父老而自殺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第二種觀點:項羽想早點結束戰爭

還有人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想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他覺察到“楚漢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説:“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當項羽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時,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戰爭。

但這種説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

第三種觀點:項羽是無路可逃。

項羽性裏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多疑。他連自己的部下都提着防着十刻警惕着,對陌生人自然會關上心門、更加會“塵封”了自己。這樣狼狽的逃至烏江時,項羽已是筋疲力盡,強弩之末了。因此,面對此時烏江亭長的恭敬、體貼、謙卑、禮讓,項羽沒有絲毫被感動,相反,他在思考着這樣的問題,亭長這樣是不是別有用心

因為烏江亭長如何算準項羽只有從這裏才逃的出去,為什麼偏偏只弄了一條船。而且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船,只能容下一個人。多弄幾條船或是搞個船隊就不行麼?這次逃亡,項羽在問路時就被一個老的不能再老的老農給騙了,給忽悠了,因此,此時面對一臉善意一臉真誠的亭長,他是猶豫的,是懷疑的,自然不會完全相信亭長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來救他的。與其受烏江亭長的凌毒,不如自我了斷來的更爽快些。

當然,項羽究竟為何不渡烏江,兩千多年來,仍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