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小時候的故事 整治不勞而獲的“碩鼠”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民族英雄、思想家、詩人。出身貧寒家庭,為官清廉正直,關心民瘼,為民眾所稱頌,愛國愛民思想彪炳史冊。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燬大量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抗英禁煙的不朽壯舉,使他名垂青史,史學界稱他為“近代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小時候的故事 整治不勞而獲的“碩鼠”

第一筆精神財富

林則徐生長在福建一户貧困的塾師家庭。其父林賓日,原名林天翰,是一位以教書為生的窮秀才;其母陳帙,又名文華,是閩中宿儒陳時庵的第五女,知書達理,為人賢惠,頗有見識。林則徐的父母共生養10個子女,長子鳴鶴不幸早逝,林則徐是次子,也是父母唯一的兒子

林則徐的祖父林正澄也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教書先生,“家無一尺之地,半畝之田”,所以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幼年因生活貧窮而失學,直到13歲時才讀書。但林賓日勤奮好學,自強不息,在父母相繼去世、家中負債累累的情況下,“心力交瘁,猶苦志讀書,終夜不寢”,終於在29歲時以縣試第一考中秀才,翌年鄉試補為稟生。此後林賓日雖有官府的稟生津貼和教書的微薄收入,但除了還債所剩無幾,全家生活難以維持。因此,林則徐的母親與他的姐妹們不得不長年從事女紅、剪扎之類的手工勞動。林則徐自幼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半飢半寒、遷就度日”的貧困家庭中。

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父親青少年時不畏艱苦、頑強攻讀的故事,母親姐妹們在困苦中勤奮勞作的奮鬥精神,加之自身受到的苦難磨鍊,是林則徐人生的第一課,也是他從家庭教育中獲得的第一筆精神財富。這為他養成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好習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整治不勞而獲的“碩鼠”

父親林賓日經常教育林則徐説:“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人品學問,需自幼奠基。”因此,在林則徐4歲的時候,父親把他領進私塾開始了“旁聽”學習。

父親林賓日善於運用講故事、打比方、舉例子等方法教育林則徐,使得林則徐善於發現許多疑問,經常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對這些問題,他的父親總是很耐心地進行解答。

比如,兒子問:“人為什麼要念書呢?”

父親説:“只有唸書,才能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做好人。”

又問:“為什麼要學詩呢?”

父親説:“中國的大聖人孔夫子説過,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詩歌總集,書裏面包含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是古人智能的結晶。學詩可以增長知識,提高才能。”

有一次,林則徐給父親背誦《詩經》中的《碩鼠》一詩,剛背完,就仰起臉嚴肅地向父親發問:“爹,碩鼠是什麼東西呢?”

“碩鼠就是大老鼠。”

“那寫大老鼠幹什麼呀?”

林賓日覺得這正是對兒子進行品德教育的好機會,便深入淺出地給獨生子解答:“這種大老鼠不勞而獲。農民辛勤耕作,它卻坐享其成,你説可恨不可恨?”

“該除掉這些不勞而獲的大老鼠!”

父親進一步教育兒子:“一些貪官污吏巧取豪奪,魚肉百姓,就像這些大老鼠。”

“等我長大了,一定要治治這些大老鼠!”兒子大聲説道。

父親林賓日對林則徐的教育不僅言傳,而且常常以身作則。他平時嚴格要求自己,在身體力行方面注意給林則徐樹立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親林賓日雖很節儉,但當親朋、鄰居有困難時,他卻總是解囊相助。

父親經常告誡林則徐:“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

父親的言傳身教在林則徐幼小的心靈裏轉化成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後來,林則徐做了官,仍像他父親一樣清廉、耿直,作風正派,公正無私,瞭解民情,同情百姓疾苦,保持着不屑與貪官污吏、讒佞小人為伍的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