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回憶錄 清末太監敲詐勒索大臣

清朝晚期政權腐敗,人心渙散,亡國之兆已顯露無疑。

溥儀回憶錄 清末太監敲詐勒索大臣

一個朝代到了末年的時候無論是倫理綱常還是精神支撐都已經瀕臨垮塌,很多不符合常理的事件也被人當作見怪不怪了,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總少不了一個特殊羣體的參與,那就是宦官集團,宦官集團是歷代政治鬥爭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一般來説,宦官權力的過大主要是因為皇權的平衡失調導致的。

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宦官干政的事件,並且一次次把帝國拖入了災難的深淵,例如唐代中後期,宦官的權力比皇權還要大,唐朝皇帝竟然有七個是宦官立的,由此可見,宦官的權力一旦把控不好,將對皇權造成極大的威脅。

當然明朝也出過類似的事件,例如明朝幾個有名的大太監:劉瑾、王振、魏忠賢等等,既是宦官又是奸臣,到了明朝末年更是形成了一股閹黨勢力,直接把大明王朝給拖垮了,而清朝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為了防止宦官干政,清朝只把太監當成奴才,只允許他們伺候主子的生活起居。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由於慈禧太后的寵信,太監的權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安德海,李蓮英,崔玉貴都是清末著名的大太監,當然這些大太監手底下的小太監們也是有恃無恐,賭錢喝酒,敲詐勒索,無惡不作,甚至連王公大臣們都懼怕他們三分。

在末代皇帝溥儀的回憶錄中,就曾經提到了太監敲詐勒索的手段,當宮裏宣王公大臣入宮覲見的時候,王公大臣們一般不敢耽誤,換好衣服之後立刻就入宮見駕,但是這些太監們就從這其中想出了賺錢的辦法,他們在宣旨的過程中,會暗中指示另一羣太監埋伏在王公大臣入宮見駕的必經之路上,然後端着一盆水,當王公大臣們走到埋伏地點之後,就端着這盆水把這些王爺大臣們澆成個落湯雞,然後趕緊從後面出來,滿臉堆笑,連連賠不是。

當然王公大臣們也知道他們這是趁機敲詐勒索自己,但是由於他們背後的大太監是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所以也不敢訓斥,只能任由這羣太監們擺佈,一般此時,其中就會有一個太監拿着早就準備好的乾衣服請王公大臣們換上,而此時這些王公大臣們一般心裏都非常的着急,因此不會過於計較錢財,等交完了銀子,換上了乾淨衣服,這一筆敲詐勒索的買賣才算結束。

當然,這些太監們不敢對朝中的權貴人物下手,像李鴻章,恭親王這些實權人物,他們只能敬而遠之,但是對於那些旁支的沒落王爺和品級不太高的大臣們,這些太監們手卻十分黑,這也是清朝滅亡之前所出的一個異兆吧,雖然雙方心裏都心知肚明,但是大家彷彿都承認了這種潛規則,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啊。一個國家的大臣都被戲弄成這個模樣,可見當時清朝確實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清朝滅亡後,這些太監們再也不能作威作福了,一個個全被溥儀趕出了宮廷,淪落成了街頭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