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並非昏庸帝王 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還權?

那麼,這些觀點裏,恐怕也只有第四種觀點讓人有些信服。而劉備為什麼要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兩個兒子裏再選一個當皇帝呢?許多年來持此觀點的人都認為,因為劉備認為劉禪沒有人主之象,乃凡下之主。

劉禪並非昏庸帝王 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還權?

劉禪真是這樣的嗎?

劉禪並非凡下之主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庸劣之主,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確認。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就太不厚道了。就是他老子——劉備身邊也有小人,那個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

第二,不戰而降。當時的形勢不得不讓劉禪做出被後人抓住把柄的事情,要麼徹底滅亡,要麼苟且求活,他選擇了後一種。但這也並不能説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的皇帝不戰而降的很多。當時,他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説了這樣一段話:“現在大臣都説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這樣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

劉禪像第三,忘恩負義。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那個歇後語上了。當初,趙雲從亂軍中把劉禪救了出來,但後來在追諡前朝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時,偏偏忘了追諡趙雲。這是大恩情,而劉禪卻把它忘得一乾二淨。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但事實卻是,他不追諡趙雲,其實是繼承了他父親劉備對趙雲的待遇。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封了四個,他們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而趙雲並未在其中,但後來,姜維他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後,劉禪欣然接受,追諡了趙雲。

第四,沒心沒肺。蜀國被司馬昭滅掉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以後,司馬昭設宴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的音樂是蜀國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國的。但內容不怎麼好,有點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面楚歌。當時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劉禪卻談笑自若。司馬昭當時就跟旁邊的人説,我還沒有見過有人沒心沒肺到這個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這種“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

由此看來,劉禪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但不是這樣,如果遇到好的執政環境,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代英主。

劉備臨死前,曾給劉禪留下一道遺詔,在這道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説,丞相曾説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沒有什麼憂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説,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拍馬屁的人。他們説劉禪的智量甚大,總該不會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當時社會動亂,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許有人會説,他當這麼長時間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諸葛亮死於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難以説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如果不從時間上來講,有這麼幾件事也完全可以證明劉禪非庸劣之輩。

魏國大將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他的父親夏侯淵就是被蜀將黃忠所殺掉的,他能逃到蜀國來,足見其已是走投無路了。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只淡淡地説:“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並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只是輕描淡寫的寥寥數語,就讓夏侯霸放下心來。

諸葛亮死後,安漢將軍李邈上書,含沙射影地詆譭諸葛亮有不軌之心,他本以為這樣做會迎合主忌權臣的心理。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

同樣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們現在無從得知,這到底是誰給他出的主意。但如果無法得知,那應該就是劉禪所為。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既然劉禪不是庸劣之主,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什麼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

難道是劉備的遺囑中另有玄機?還是諸葛亮另有苦衷?

何以不交權?

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但這個爛攤子經過他幾年的整治後開始出現了生機。而當初劉備託孤説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顯然,劉備表面上是告訴他有兩個選擇,第一,你可以輔佐劉禪你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你就取代他。當然,這純粹是扯淡。首先,劉備知道劉禪可以輔佐;其次,諸葛亮不會做出取代劉禪帝位的事情來。

事情也正如劉備所説的那樣,劉禪是個可以輔佐的人。但是,“輔佐”一詞與“取代”完全是兩回事,諸葛亮從劉備死後獨攬大權一直到死,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劉禪等於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國執政者。有人説,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權力,是因為劉禪對朝政不熟。這又是無稽之談了。首先,劉禪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太子教育,但跟隨劉備多年,總有些耳濡目染,絕不至於如諸葛亮所言的那樣,在朝政上一無是處。

任何一個帝王的治國經驗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諸葛亮不會笨到不知道這一點。他越是這樣就越會讓後人覺得他有私心,可諸葛亮的確沒有私心,在劉備那樣的人手下,如果有半點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直到死才把政權還給劉禪呢?

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諸葛亮的確是任重而道遠,劉備戰敗而死,不僅僅是丟了一個荊州那麼點代價。蜀國自劉備死後,人心不安,士兵數量急劇下降。這都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不安定因素。諸葛亮的《出師表》裏談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這段話很有深意,諸葛亮自我解釋了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他,因為他謹慎小心。此時的蜀國必須要由這樣一位謹慎小心的人來主持,才能轉危為安。所以,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時的蜀國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出師表》也談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可不是小題大做之人,他能這樣説,就説明現實的確如此。當時,諸葛亮不但面臨着“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的外部壓力,還有很讓人擔心的內部壓力。

此時的蜀國,隨着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先後去世而變得人才匱缺。三國時期,誰用人才,誰就能佔據優勢,諸葛亮當然深知這一點。而蜀漢政權的最主要問題就在於它內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正是這個內部矛盾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