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順治皇帝怎樣選擇清東陵這塊“萬年寶穴”

清東陵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帝王后妃陵墓羣,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內。清東陵沿燕山餘脈而建,北以昌瑞山為後靠,南以金星山為照山,西側以黃花山為右弼,東側以鷹飛倒仰山為左輔,西側西大河與東邊馬蘭河東西夾流,擁護着這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清東陵建造有:順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豐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還有四座皇后陵和五座妃園寢。

清朝順治皇帝怎樣選擇清東陵這塊“萬年寶穴”

清東陵的地址是順治皇帝確定的,那麼,順治皇帝為什麼會在河北遵化建造陵墓呢?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夏,清軍將領多爾袞在明朝駐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接引下,統帥八旗軍跨過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農民軍,迅速攻佔北京。同年九月,年僅6歲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抵達北京,即皇帝位,正式頒詔天下,宣佈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改年號為順治,並從這一年起稱為順治元年。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多爾袞在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受傷,不久即死於喀喇城。已是14歲的順治皇帝終於擺脱了羈絆,開始親政。自從順治皇帝進了關,在北京立都坐殿後,他的母親孝莊皇太后和叔父多爾袞就派人四處選陵地,先後有兩批欽天監大臣和風水名師來過京東一帶,他們均看中了馬蘭峪這塊寶地,回京稟報皇帝后,順治帝非常高興,表示要親自前往審視。

1651年,清順治八年的一天,清世祖福臨(順治)攜大臣、侍從來到遵化的馬蘭峪境內狩獵。此次順治皇帝的出行,名為狩獵,實際上卻肩負着一項重要的使命,它關係着未來大清王朝的江山基業--就是為自己,也為未來的大清帝王,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建造一座皇家陵園,讓大清龍脈延續,一統江山萬年。

有野史記載,當順治一行人來到馬蘭峪鎮一帶鳳台山時,順治來到一處高坡,登高遠眺,向南望,平川似毯,盡收眼底。朝北看,重巒如湧,萬綠無際。日照闊野,紫靄縹緲。真是山川壯美,景物天成。東、西兩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形似一個完美無缺的金甌。

順治帝不禁對周圍的環境發出由衷的讚歎。他翻身下馬,在鳳台嶺上選擇了一塊向陽之地,十分虔誠地向蒼天祈禱,隨後相度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勢,對左右的侍臣説道:"此山王氣葱鬱,可為朕壽宮。"於是命隨行堪輿大臣和欽天監官員架起羅盤,按八卦方位,二十四山向,運用陰陽五行玄妙之機進行測算。所屬臣僚和術士們已窺到皇帝的心事,又感到此處確是王氣逼人,氣度非凡:昌瑞山以北為"後龍",東側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西側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照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彎曲流過,環抱有情。從上面看,清東陵是"山環水繞、負陰抱陽"的山水格局。青山環護,形成了拱衞、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於是,對順治説:"皇上聖明,深得搜地之竅,今觀之支法,見龍脈自太行而來,勢如巨浪,重岡疊嶂,茂草鬱林,實屬萬乘之葬也。再看那山勢如五魁站班,指峯拂手,文筆三峯,恍若金盞,形若銀瓶,恰似千葉蓮花,真乃上上吉地也!"於是,順治將手上佩戴的白玉扳指取下,揚下山坡,道:"落地之處定為穴。"於是羣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作記。後來,當真在這裏建起了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即順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峯,左右兩翼為天然砂山,整座陵墓北高南低,順勢而布,節奏鮮明,氣勢雄偉。為了防止汛期山洪沖毀陵墓,孝陵在修建時不僅在建築之下打樁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統。地上利用天然的傾斜地勢設置了排水明溝,使雨水排泄通暢。陵區之水通過明溝暗渠,全部彙集於隆恩門外的神路橋下,再由兩邊水道順勢排泄出去。可見孝陵風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代中國人選址的科學性和建築技術的高明。

儘管順治帝選定了陵址,但由於當時清兵入關不久,基業方定,戰火頻仍,整個中國西部、南部、西南尚處於清兵與南明小朝廷以及各種武裝勢力的生死搏殺中。在這種形勢下,順治帝以國事為重,一直未建自己的陵寢,直到死後的康熙一朝,才將陵寢建成。落成後的清東陵從選址、設計,到佈局、結構都非常周密和講究,殿宇、陵墓錯落有致,主次分明,既體現了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又具備了科學性和藝術性。難道這一切都始於順治皇帝的那枚扳指嗎?這一疑問在康熙年間終於有了答案。據史料記載,康熙六年七月,也就是1688年7月。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提出要去看守孝陵,康熙不明白他的意圖,於是派人去詢問。蘇克薩哈回答説:"世祖皇帝卜地時,蒙諭:'朕萬歲後,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我即叩謝:'若得此,幸甚!'蘇克薩哈又説:'卜閲陵地,非我一人侍從,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齊叩謝。'"這段史料證明,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確實是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