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並未留下親生子嗣 後代繼承家風謙遜低調

“譚嗣同不僅是譚氏家族的譚嗣同,也是長沙、湖南乃至中國的譚嗣同。”150年前的3月10日,後來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血性悲壯一筆的譚嗣同出生。昨日,其後人從各地趕來瀏陽,與社會各界一道深切緬懷其救亡圖存、捨生取義的事蹟。譚嗣同的曾侄孫譚志宏、玄孫譚士愷説,譚嗣同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我自橫刀向天笑”的犧牲精神、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及開放包容的治學精神,是譚家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

譚嗣同並未留下親生子嗣 後代繼承家風謙遜低調

繼承祖輩注重教育的家風

其實,譚嗣同並未留下親生子嗣。他與妻子李閏曾在蘭州生下一子,字蘭生,但不到一年即病殤,此後未再生育。後譚嗣同在他們結婚十五週年之際北上“變法”時,特地賦詩“十五年來同學道,養親撫侄賴君賢”贈李閏,詩中滿是珍重與託付之意。

原來,譚嗣同的父親、時任湖北巡撫的譚繼洵提意將譚嗣同二哥譚嗣襄的兒子譚傳煒過繼給譚嗣同。“其實也不是傳統意義的過繼,就是‘一子二祧’,因為譚嗣襄家也只有一個兒子。”譚嗣同的玄孫譚士愷説,不過因為譚嗣同遇難後,譚傳煒幾乎是譚嗣同夫人李閏帶大的,所以視同嫡出。

今年57歲的譚士愷如今居住在岳陽,原來在一家國有企業當工程師,10多年前下海創辦了一家貿易公司。其父親譚志浩原來也是一位工程師,2009年去世。“我祖母劉氏原來是李閏的學生,受過良好的教育,通國學,會英文,經常跟我們講譚嗣同的事情。”譚士愷説,從父親、他以及下一代,都繼承了祖輩留下的謙遜低調、注重教育的家風。

譚士愷表示,父親手上收藏了譚嗣同用過的硯台、墨盒和印泥盒三件遺物,“這是迄今發現的譚嗣同留在大陸後代中的惟一遺物。”作為譚嗣同的後人,譚志浩十分低調,譚士愷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為人謙遜,淡泊名利。他説,自己兩個女兒,一個從海外留學歸來在上海工作,一個正在長沙理工大學唸書。“她們讀書時,上歷史課看到譚嗣同的內容,都覺得特別自豪,可和我們一樣,從不宣揚自己是譚嗣同的後人。”

曾侄孫成立基金會扶助貧困學子

今年65歲的譚志宏仍然擔任株洲海聯集團的董事長,他的另一個身份譚嗣同愛國公益基金會會長。他是譚嗣同的曾侄孫,其曾祖父譚嗣貽,為譚嗣同的大哥。

據他介紹,譚嗣同小時候和大哥譚嗣貽、母親還有二姐生活在北京。後來四人都不幸感染了一種叫“白喉”的傳染病,母親、大哥和二姐均因病去世。譚嗣同也在昏迷三天後醒來,這也是他的字“復生”的由來。

譚嗣貽的兒子叫譚傳贊,即譚志宏祖父,他很有文采,譚繼洵很喜歡他,後來他編寫了譚嗣同文集。譚恆輝是譚傳贊的小兒子,也是譚志宏的父親,他193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在天津市政府工作,後來回到瀏陽辦學。

“譚嗣同作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不僅是瀏陽、長沙、湖南的譚嗣同,更是全國的譚嗣同。他為追求真理不惜捨生取義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譚志宏表示,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弘揚譚嗣同愛國主義精神,推動對譚嗣同和湖湘文化的研究,他在2013年牽頭成立了譚嗣同愛國公益基金會。

“‘敢為人先、心憂天下’是譚嗣同一生的寫照,也是我們後人應該學習繼承的寶貴品質。”譚志宏説,基金會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關愛扶助,對社會愛國公益事業提供支持。一年多來,譚嗣同愛國基金會開展了一系列社會服務公益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