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與女醫明妃傳中談允賢齊名的女醫是誰?

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被譽為中國四大女醫,在古代中國作為醫生一直是男子的工作,女性從事醫生的極少,往往也以婦科為主,而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卻有着這麼四位優秀的女名醫,她們的出現,宛若醫學家的一道奇光,照亮了中國女性獨特的道路。

歷史上與女醫明妃傳中談允賢齊名的女醫是誰?

我國著名的學者夏震武曾經説: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問題,雖然很多方面名義上看上去似乎男女不平等,但是實際上男女的權力都是平等的,甚至從政,中國一直強調男權的社會下,女子執政一直不曾間斷過,從先秦羋月到清朝慈禧,女子執政從未間斷過,同樣的儘管醫藥界一直是男性為主的職業,女性仍然可以從事相關專業,且有所成,四大女名醫就是例子:

鮑姑,名潛光,上黨人,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醫家葛洪之妻。鮑姑自幼在父親的耳薰目染下,對道教的教義十分有興趣,嫁給了葛洪後,成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葛洪之著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術,與鮑姑之高明灸術有關。弟子黃初平一起幫葛洪研究煉丹術,葛洪抄寫著作,為附近的百姓治病。葛洪在羅浮山逝世後,鮑姑和弟子黃初平到廣州越崗院,一面修道,一面為百姓治病。她繼承了丈夫和父親的醫術,加上自己的鑽研,醫術更加精湛。往往藥到病除,人們稱她為鮑仙姑。去世後特地在越崗院為她建“鮑姑祠”來紀念她。

鮑姑從小生長於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響,後從夫在廣東羅浮山行醫煉丹。鮑氏醫術精湛,尤長於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豔。”鮑姑也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遺憾的是,鮑姑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後人認為,她的灸法經驗可能滲入到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該書有鍼灸醫方109條,其中灸方竟佔90餘條,並對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都有較全面的論述。

據分析,葛洪不擅長灸法,他的精力主要集中於煉丹和養生上。《肘後備急方》中收入如此豐富的灸方,可能與擅長灸法的鮑姑有密切的關係。

義妁,河東人,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醫生,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西漢時,我國在醫事制度上已專門設有“女醫”,古稱“視產乳之疾者”。生活在公元前128年前後,著名的醫生義妁是我國史書記載中最早的女醫生。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御醫。

《史記》卷百二十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記載:義縱者,河東人也。為少年時,嘗與張次公俱攻剽為羣盜。縱有姐妁,以醫幸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王太后問:“有子兄弟為官者乎?”姐曰:“有弟無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義弟縱為中郎,補上黨郡中令。治敢行,少藴藉,縣無逋事,舉為第一。遷為長陵及長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貴戚。他以案捕太后外孫修成君子仲,上以為能,遷為河內都尉。至則族滅其豪穰氏之屬,河內道不拾遺。而張次公亦為郎,以勇悍從軍,敢深入,有功,為岸頭侯。

張小娘子是北宋嘉祐年間的著名民間女醫師,相傳其神奇醫術為山中仙人所授,並受贈《癰疽異方》。其貌美心慧,精通百草,扶危救弱,聲名遠播朝野,為我國古代四大女醫師之一。

皇帝后宮的嬪妃、皇后聽説了這位醫術高明的民間奇女子,便將張小娘子召進宮去,向張小娘子討要養顏美膚的房子,以保肌膚嬌潤細滑,青春不老。

之後,張小娘子以自己為實驗對象,不斷調製出以中草藥為配方的美容養顏祕方,有洗面方、洗頭方、沐浴方、香衣方、玉顏方等供皇妃們使用,還為他們解決各種婦科問題。因為養顏方效果顯著,成為王宮貴族女子、夫人們爭相使用的養顏祕方,而她自己也變成水靈貌美的温婉女醫師。

仁宗皇帝看到後宮妃子們經過張小娘子養顏祕方的調養,各個變得貌美如花,膚如凝脂,白皙嫩滑,不禁龍顏大悦,又見張小娘子年過三十,仍如十八處子,仁宗皇帝遂稱張小娘子為“女醫聖”,賜名“張小娘子”。

談允賢名雖不顯,但確有其人,且是我國古代少數有文字流芳於世的女醫者。其着作《女醫雜言》共收錄病案31例,孤本現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也是四大名醫中唯一留下著作的名醫。

根據《女醫雜言·自序》及談氏侄孫談修所寫跋語,談允賢是江蘇無錫人,“以女醫名邑中,壽終九十有六。生平治人不可以數計”,且“年益高,術益神”。其祖父談復曾獲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是當地名醫,“以醫藥濟人,衣食常不給,而所得悉施貧者”,祖母茹氏對醫藥也十分精通。其父親談綱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及廣信、萊州郡守。談允賢的家世可以得到《無錫金匱縣誌》等地方誌的佐證。

談允賢從小聰慧,祖父不願以女紅拘束她,希望授予她醫術。在祖母的指點下,談允賢十餘歲便通讀《難經》、《脈訣》等書。婚後不久,談允賢氣血失調,她通過自己患病醫治的經歷體察用藥,“凡醫來,必先自診視以驗其言,藥至亦必手自揀擇,斟酌可用與否”。祖母臨終前將全部驗方和治藥之具傳授給她。受限於封建社會的禮教大防,當時許多閨閣千金和富豪眷屬得了婦科病,往往羞於請男醫診治,並常常因此延誤病情。談允賢行醫之後,“相知女流眷屬,不屑以男治者,絡繹而來,往往獲奇效”,很快成了當地有名的女醫生。

談允賢50歲時,將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多年的臨牀經驗總結撰寫成《女醫雜言》。該書採用追憶體裁,先詳述病情、病史,後列治法、處方,記載的患者均為女性,病證多為婦科病,包括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血崩、不孕等。患者年齡最大的96歲,最小的6歲,其中育齡婦女佔多數。

《女醫雜言》是我國醫案發展史上較早成書的醫案專着之一。該書早年被現代着名中醫醫史文獻學家範行準先生收藏,範老曾言“現存較早的個人醫案,據我所知,或為十六世紀明正德五年(1510年)無錫談允賢……自輯治驗30案為《女醫雜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