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國那些沒有野心的軍閥:劉表士林清流

三國軍閥不都都是董卓,袁術這等橫眉豎眼,呲牙咧嘴的模樣,雖然同屬一個行業,但因為人和人的性格不同,亂世軍閥們的表現也不一樣。

盤點三國那些沒有野心的軍閥:劉表士林清流

三國的亂世軍閥為例,大致來説,可以分為幾種類型:第一種是宏圖大志型,比如曹操、劉備、孫策(孫權);第二種是草莽混蛋型,比如董卓、袁術、呂布,雖然他們也有雄心,但能力太差,人品太臭,當然沒資格和曹孫劉相提並論。

除了以上兩種類型,還有一種小富即安型的,他們不參與中原爭霸,只想保一方平安,守一世富貴。這種類型的軍閥在人品上普?不錯,甚至可以用“温柔”來形容,比如荊州軍閥劉表、益州軍閥劉璋、交州軍閥士燮,就是這種類型的代表人物,先説劉表。

在三國大大小小几十個軍閥中,可以説劉表是最特殊的一個。之所以這麼講,倒不是説劉表本事通天,能上天攬月亮,下海捉王八,而是劉表正宗的士林出身。

當時軍閥裏能和士林扯上關係的大有人在,袁紹和袁術就出身一等清流高門——汝南袁氏,但他們本人嚴格説不算是士林中人。在漢靈帝末年,太監集團發動的那場“黨錮之禍”中,遭到全國性追捕的士林黑名單上,就有劉表的名字。

我們都知道劉備成天扛?“大漢孝景皇帝陛下玄孫”的鍍金招牌四處跑馬拉贊助,其實劉表也是大漢孝景皇帝陛下的“玄孫”,劉表的先祖魯恭王劉餘和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都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

劉表和劉備在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同是宗室遠支,又同受學於當代大儒,劉備的業師是九江太守盧植,劉表師從於南陽太守王暢。要説二人的區別,主要還在於性格上。劉備性格豪爽,有俠士之風,而劉表是標準的儒生,温文爾雅,天生就是吃士林飯的。

東漢盛行講學之風,尤其是東漢中後期,各地的士子都互相串把子,形成一個個山頭,劉表也有幸擠身其中。關於劉表的?系,各史説法不一,甚至《後漢書》還給出了兩種説法,自相矛盾。

陳壽在《三國志》中説劉表是“八俊”之一,張璠在《漢紀》中説是“八交”,范曄在《後漢書·劉表傳》中稱為“八顧”,而在《後漢書·黨錮傳》中卻説是“八及”,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在劉表的這些朋友中,老鄉張儉無疑最具知名度(他們都是山陽人,今山東高平),可以説是年輕士子的形象代表。年少氣盛的劉表就跟着這些士林中的朋友“譏謗朝政”,利用社會輿論向太監兵團開火。

太監們被惹毛了,一怒之下,向士子們發動反擊,就是著名的“黨錮之禍”。張?亡命海角天涯,四處敲門求救,所謂“望門投止思張儉”。劉表運氣也不錯,生就一雙兔子腿,七七八八就跑沒影了,躲過了這場大劫。

直到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漢靈帝才對黨錮案做了一定的讓步,但還沒有完全解禁。五年後,也就是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角的黃巾大起義爆發,朝廷才正式對涉及黨錮的士林中人徹底解禁。劉表就是在這個時候結束逃亡生涯的,重新沐浴在燦爛的陽光裏。

由於劉表在士林中顯赫的名聲,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給大將軍何進做事,進入了權力核心層的邊緣地帶,這對劉表日後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這個大將軍掾從職位上來説只是小角色,但畢竟在天子腳下,有利於自己的形象推廣,俗話説得好,近水樓台先得月。

黃巾事起,軍閥混戰,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時候,孫權的老爸——長沙太守孫堅殺掉了荊州刺史王睿,荊州刺史的位子就空缺了。不知道劉表是不是走了當時控制朝廷的董卓什麼門路,劉表被朝廷封為荊州刺史。

荊州雖然居天下之中,土地肥沃,人口繁盛,但因為受到中原戰亂的波及,荊州內部也亂成一團,四分五裂。袁術佔據南陽,蘇代(當是孫堅嫡系)佔據長沙,張虎佔據江夏,陳生佔據襄陽,貝羽佔據華容,還有數不清的宗族武裝(所謂宗賊)在荊州地面上撒歡,形勢非常混亂。

劉表進入政壇一線以來,他的表現並不像後來那麼優柔寡斷,這點和早期的袁紹非常相似。劉表知人善用,從諫如流,他聽從了帳下謀士蒯越等人的建議,以仁義治荊州,安撫百姓。同時再使上一點手腕,騙殺了幾股有影響的“宗賊”武裝,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荊州面臨的治安壓力。

當然這時劉表所能控制的荊州,地盤不算大,周邊幾個大郡都不在劉表手上。劉表這個人很不簡單,用我們現代話説,就是文、武兩手都硬。文的一手,劉表派蒯越等人去説服江夏的張虎和襄陽的陳生,不知道蒯越他們是怎麼説得,反正把張虎等人都給收編成正規軍了。武的一手,劉表先後用武力平定了江南三郡,即長沙、零陵、桂陽,除了南陽被張繡控制外,荊州所屬各郡縣基本落到了劉表的口袋裏。

通過對荊州的控制,劉表也一躍成為當時擁有較強實力的大軍閥,史稱劉“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以如此雄厚的資本,劉表完全有條件逐鹿中原,爭霸天下。

但劉表本人並沒有這麼大的野心,能守住荊州這份不小的家業,就算是前世燒高香了。劉表主政荊州後,實行的是內向保守的發展戰略。

對不輕易用兵,袁紹和曹操爭雄中原,劉表不偏不倚,兩不得罪。對內發展經濟,主攻方向是教育,劉表是士林清流,他對普及文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痴迷。

劉表外治不足,內治有餘,他統治荊州二十多年,荊州成為當時天下少有的安居樂業之地。大批賢士來到荊州避難,從某種角度來講,荊州是全國的士林中心。別人先不説,諸葛亮就是在荊州耕躬十多年,沒有劉表的照顧,諸葛亮早就跑大路了。

總體上來看,劉表這輩子過得平平淡淡,沒有什麼特別的亮點。站在歷史的高度講,劉表的人生有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值得一説,這三件事情都深刻地影?了三國曆史的走向。

第一件事是孫堅之死。孫堅受袁術的指派,來攻劉表,將劉表的地盤攪得亂七八糟。後來孫堅在圍攻襄陽的時候,被劉表大將黃祖的部下亂箭射死。

雖然孫堅不是劉表本人幹掉的,但孫堅的兒子孫策和孫權卻把殺父之仇記在了劉表頭上,當然孫權這是在為吞併荊州找藉口。不過從東吳內部的角度講,“為父報仇”卻是一個能凝聚人心的正當理由,孫堅的死等於間接幫助了孫權“荊州至上”的戰略。

第二件事是收留劉備。劉備從袁紹那裏逃出來後,無家可歸,劉備想到了同宗兄弟劉表。劉表一方面是出於同情,一方面是?藉助劉備的力量,防禦曹操,就熱情地把劉備迎到荊州,以兄弟禮相待。

劉表接納劉備,對後來劉備借赤壁之戰的勝利,收服荊州,並以此為跳板佔領益州,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有着直接的影響。當然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劉備在荊州遇到了千古第一名相諸葛亮,成就了三國史上最動情的一幕——三顧茅廬。

第三件事是廢長立庶。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琦,次子劉琮。劉表不喜歡大兒子,卻因為次子劉琮“貌類於己”,所以特別寵愛劉琮。關於劉琮的身世,《後漢書》説劉琮並非劉表的後妻蔡氏所生,而是劉表為劉琮娶了蔡氏的侄女,有了層關係,蔡氏就視劉琮如親生。

劉表將不受喜歡的劉琦打發到了江夏,接替戰死的黃祖做太守,實際上取消了劉琦“繼任荊州牧”的身份,而是選擇了劉琮。劉表此舉有個非常明顯的後果,就是王粲、蒯越、韓嵩、傅巽這些親曹的清流名士聚集在劉琮帳下,為後來劉琮投降立下了汗馬奇功。

可以説劉表的天下,正是毀在了這些投降派的手上。江東的張昭、程秉這夥人肯定羨慕死了王粲們,可惜孫權不是劉琮,周瑜、魯肅也不是蔡瑁、張允。張昭等人真可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劉表只是一個三國曆史上的匆匆過客,和?紹非常的相似,所以《三國志》《後漢書》都將袁紹和劉表放在一卷傳記中。劉表和袁紹的共同點非常多,比如:

一、都是當時社會的頂級清流,旗下彙集了許多河北和荊州的頂級名士。

二、都是全國第一等的大軍閥,軍事實力非常強勁。

三、性格上有相同的缺陷,即“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能致人而不能用人。

四、行事優柔寡斷,二人都有偷襲曹操的機會,結果一次都沒成行,曹操幸運地躲過了兩場大劫。

五、舍長立幼,人為地製造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曹操之所以能吞併河北和荊州,二人犯下的戰略錯誤起到了非?大的作用。

要説二人的不同,可能袁紹要比劉表更有一統中夏的雄心壯志,劉表沒袁紹那麼大的野心,按蘇轍的話講,就是“晏然自守,一無所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已。

劉表手上的牌面雖然不如曹操光鮮,但帳下也是人才濟濟,更兼幅員千里,雄兵十萬。即使曹操吞併袁紹後大舉南下,在劉表不早死的情況下,和曹操決戰,曹操未必能佔多大的便宜。

後來荊州的失陷,最關鍵的不是劉表生前失人心,而是在荊州上層聚居了一夥擁有強大力量的清流親曹派,上面也講了。除了王、蒯、韓、傅四大名士外,還有劉先、和洽、鄧羲、宋忠、裴潛、司馬芝、劉巴等人,他們都對曹操有着莫名其妙的好感。

這些名士之所以如此渴望投到曹操帳下,三番兩次的勸劉表降曹,當然不是曹操的人格魅力,?是懾於曹操強大的軍事實力。他們心裏都有本小賬,一旦曹操大舉南下,荊州兵和曹操刀兵相見,不論勝負,他們的家產都勢必會受到影響。萬一曹操取勝,遷怒於他們,小命就沒了。

出於這種考慮,他們當然要想辦法巴結曹操,至於劉表和劉琮的生死存亡,他們根本不在乎。特別是韓嵩,從許都通使曹操回來後,把曹操吹上了天,惹怒了劉表,差點被劉表殺掉。

劉表一死,這些人就一窩蜂地圍住了年幼的劉琮,連勸帶嚇唬,説曹操如何強大,我們如何弱小。拿雞蛋碰石頭的蠢事,咱還是不做的好。這種考慮同樣適用於在軍界有地位的蔡瑁、張允?人,但不包括對劉表忠誠的文聘。

曹操佔領荊州後,全州文武歡天喜地地來拜曹丞相的門子,只有文聘沒湊這個熱鬧。後來曹操見到了文聘,責備文聘為何不早降,文聘痛哭流涕:“先日不能輔弼劉荊州以奉國家,荊州雖沒,常願據守漢川,保全土境,生不負於孤弱,死無愧於地下,而計不得已,以至於此。實懷悲慚,無顏早見耳。”文聘一番出自肺腑的表白,把曹操感動得一塌糊塗,曰:“卿真忠臣也!”

劉表統治荊州二十年,家業傾覆之際,居然只出了一個忠臣文聘,還是個武夫,真不知道這是劉表的幸運呢,還是劉表的悲哀。

説完?劉表,我們再來講同樣“温柔可人”的益州軍閥劉璋。要説劉璋,就不得不先講一講劉璋的老爸——前益州牧劉焉,沒有老爸風裏雨裏打下的這片江山,憑劉璋的本事,八輩子也別想當軍閥。

劉焉和劉表一樣,都是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餘的後代,標準的龍子鳳孫。只是自漢高祖劉邦登龍以來,經過近二十代人的繁衍,漢朝的龍鳳子孫何止千萬。所以要想在“書生貴族”漸成氣候的東漢混出頭,打着宗室旗號是不行了,劉備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過劉焉情況要比劉備好一些,劉焉的近幾代祖先應該在官場上混得不錯,所以劉焉的政治起點不算低,“少?州郡,以宗室拜中郎”。説明劉焉很早就進入官場了。

劉焉是個很有野心的人,這點又和劉備很相似。劉焉本來在官場上混得有頭有臉,先後歷任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準一線職務,但劉焉似乎想去一個皇帝老子管不着的地方稱王稱霸,因為劉焉敏鋭的感覺到,中原要大亂了……

劉焉的本意是想當交州牧,交州就是現在的廣東和廣西以及越南北部地區,基本屬於東漢政治中心的輻射範圍之外,遠離是非之地。但因為老友、侍中董扶一句話,説他夜觀天象,益州上空盤繞着一股天子氣。不知道董扶是如何看出益州有天子氣的?因為董扶?就是蜀人,可能有些誇張的成分。

劉焉滿腦袋的皇帝夢,聽董扶這麼一説,還真動了心。劉焉這才臨時改變了主意,串唆朝廷把他外放到了益州,做起了益州牧,又拜封陽城侯,成為手握重兵的地方一霸,為後來蜀漢三足鼎立打下了伏筆。

益州就是現在的四川,號稱天府之國,人傑地靈,物產豐富。而且地勢險要,每逢亂世,這裏總會出現割據勢力。劉焉也確實有兩把政治刷子,主政益州以來,“撫納離叛,務行實惠”,很快就穩定了亂七八糟的益州局勢。

但劉焉這麼勤勉的目的,當然不是為朝廷效力,而是自己想發家致富,“陰圖異計?。劉焉得志後,立刻露出了狐狸尾巴,私造天子乘輿,除了沒公開稱帝,皇帝能享受到的一切,劉焉都享受到了。

雖然這一篇《温柔的軍閥》講到了劉焉,但劉焉一點也不“温柔”,而是一個很強勢的軍閥,具有一定的法術思想。劉焉初來益州,怕益州豪強不服他的統治,找些亂七八糟的藉口,殺掉了十幾個益州豪強。

通過武力鎮壓,劉焉牢牢控制住了益州。在亂世中,一味求“仁”是絕對不行的,比如劉備,即有“仁”的一面,也有“威”的一面,要文武通吃,賞罰並舉,才能成大事。如果劉備只會哭鼻子抹眼淚,早就被曹操收拾了。

?焉是三國早期具有相當實力的軍閥,而且管理能力也不錯,在他的治理下,益州成為天下大亂局面下難得的世外桃源。有穩定才能有發展,這是千古不變得真理。

不過劉焉死得很早,在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就掛了。劉焉的死因有兩個,一是他的兩個兒子劉範和劉涎聯合西涼軍閥馬騰謀誅亂賊李傕時事敗被殺,二是州治綿竹起了一場大災,燒燬了劉焉的許多財物。這兩次讓劉焉在精神受到了極大的刺激,急火攻心之下,掛了。

劉焉共有四個兒子:劉範、劉涎、劉瑁、劉璋,而劉瑁和劉璋中的一個將成為下一任的益州牧。不清楚劉瑁的為人風格,但從“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温仁,共上璋為益州刺史”這句話來看,劉瑁應該是個刺頭,至少不比弟弟劉璋更温順。權力場上沒人喜歡刺頭,都喜歡劉璋這樣的。

説劉璋是三國曆史上最温柔的軍閥,應該不為過,劉璋的性格甚至比劉表還要温順。劉璋是個典型的老好人,本事平庸,但人品很好。要講三國第一“仁”,劉璋比劉備更有資格,劉備可不是一般的虛偽狡詐,三國有名的老戲骨。

從個人的角度看,劉璋幾乎“完美”,誰不喜歡和老實人交往?但如果放在亂世競爭中的大角度看,缺點就太多了。亂世中做大事,首先要有手段,在槍桿子決定歷史發展方向的時代,“仁”只是一個美麗的裝飾品,有了更好,沒有也不礙事。

劉璋的性格在這兩種矛盾對立下的反差,《後漢書·劉璋傳》説得很到位:璋性柔寬無威略。人都有一個共通的本性,就是“欺軟怕硬”,尤其是在會管理層面上,統治者性格軟弱,必然導致法治鬆懈。當法律失去了威懾作用,就是社會出現大亂的前兆。

劉璋性格軟弱,很難駕馭住那些有想法的刺頭,頭一個跳出來搗亂的是劉璋的“恩人”趙韙。劉璋很相信趙韙,上台後就把大權交給趙韙。誰也沒想到趙韙的胃口太大,居然想踢掉劉璋。劉璋運氣好,在東州兵(南陽、關中入蜀者)的幫助下,滅掉了趙韙。

緊隨趙韙之後跳出來搗亂的是張魯,張魯我們都不陌生,就是“米賊”,所謂“米賊”,其實就是道教重要分支之一的五斗米教。張魯和劉璋的淵源甚深,張魯的母親長得非常美麗,劉焉在?的時候,張母經常去找劉焉,二人很可能有私情。

所以看在張母的面子上,劉焉封張魯為督義司馬,派張魯和別駕張修去攻取漢中。漢中自古就是西川門户,後來蜀漢之所以能抗衡曹魏五十年,就是因為控制了漢中。張魯很有野心,攻下漢中之後,殺掉了張修,自己在漢中稱王稱霸。

劉璋在擔任益州牧的二十多年裏,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後來的開放關口,放劉備入蜀,一就是劉璋和張魯的關係。劉璋雖然沒有處理好漢中問題,導致了漢中和益州近三十年的軍事對峙,最後讓劉備抓住了機會,打着防禦張魯的旗號入川,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張魯佔據漢中之後,開始脱離益州的行政管制。劉璋一怒之下,殺掉了張魯的風騷老孃和弟弟,徹底和張魯翻了臉。其實劉璋完全沒有必要殺人質,如果劉璋把張母和張弟一直控制在手中,反而能成為有效牽制張魯的感情利器。劉璋殺了人質,手上就沒有牌對付張魯了。為什麼曹魏總是要孫權進獻人質,就是通過控制人質對孫權進行感情牽制,減弱來自孫權的威脅。

當然劉璋最大的失誤還不是與張魯翻臉,張魯的實力還不足以撼動劉璋在益州的統治地位。真正讓劉璋灰頭土臉走下歷史舞台的,是他邀請劉備率兵入蜀,替他去防禦張魯。

早?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就給劉備制定了“橫跨荊益”的發展戰略,在劉備的戰略構劃中,他是必須佔據益州的。但劉備一直找不到合適的進川藉口,如果劉備從開始就用武力解決劉璋,恐怕實力上無法支撐劉備完成取蜀大業。

最方便快捷的取蜀之計就是能得到劉璋的邀請,進入蜀中腹地,再相機取成都。劉備衰了大半輩子,也確實該轉運了。益州的別駕從事張松本來是想私下通款曹操的,哪知道曹操眼高瞧不起張鬆,張鬆一怒之下,私下把益州賣給了劉備。

在張鬆的勸説下,劉璋同意請劉備入川,任務是防禦張魯。在是否迎接劉備的問題上?益州中高層發生了激烈的爭辯,以張鬆、法正、孟達這些自認為不得志的人,極力主張邀請劉備,他們認為如果劉備能取代劉璋,他們就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而黃權、劉巴、王累等人卻堅決反對,黃權反對的理由很有代表性。黃權認為劉備是天下梟雄,也算是一方諸侯,入川后,以部下禮相待,劉備肯定不服;如果以主人禮相待,則一山容不得二虎。王累甚至用繩索把自己吊在城門上,勸説劉璋不要相信張鬆偽詐之言,但劉璋不聽。

劉備進蜀後,果然處心積慮地要奪益州。雖然後來劉璋發現了張鬆和劉備暗中私通,殺掉了張鬆,並武力對抗劉?,但已經來不及了。劉備的荊州軍主力從葭萌關南下,諸葛亮、張飛等後續部隊大舉入川。劉備已經撕下了偽裝,擺明了要鳩佔鵲巢。

劉璋為人雖然“闇弱”,但客觀來説,劉璋還算是個忠厚老實人。益州從事鄭度勸劉璋燒掉涪水以東的糧草輜重,將百姓遷至涪水以西,堅壁清野,死守不出。等荊州軍糧盡的時候,再大舉反擊,必擒劉備。

劉璋不忍心看到老百姓為了他的利益受苦受難,就拒絕了鄭度的這條毒計。消息傳到劉備耳朵裏,劉備長長出了一口氣,如果劉璋聽鄭度的,那劉備的取蜀大業恐怕就要毀於一旦了。

劉璋並不是白痴,他?然知道如果堅壁清野,最後的勝利基本屬於他,但劉璋就是無法説服把自己的利益置於老百姓之上,這點非常的難得。劉璋的“仁”並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温柔性格形成後的一種固定的立場反映。

後來劉備大軍圍住成都,這時劉璋手下還有三萬精兵、足夠支撐一年的錢糧。因為其父劉焉是士林出身,加上劉璋“温仁”,益州各界對劉璋還是非常擁護的。文武各界紛紛向劉璋請命,願意為劉璋的天下和劉備拼個魚死網破,可見劉璋在益州是很得人心的。

劉璋可能是厭倦了長達一年多的戰爭,也可能是擔心一旦和劉備決戰,老百姓會遭到更大的戰爭?傷。劉璋説了一句很感人的話:“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最終決定向劉備投降,避免了蜀中遭到更大的災難。

在劉璋投降之前,蜀郡太守許靖不想陪劉璋送死,想縋城投降劉備,結果事泄被捕。許靖此舉是典型的叛變,於法於情,殺之並不為過。但劉璋一方面憐許靖老朽之年,一方面自己都朝不保夕,何必再難為老許頭。心一軟,饒了許靖。

劉備最終能順利的佔領西川,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劉璋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如果劉璋決定和劉備血戰到底,即使劉備最終獲勝,那也是慘勝。?一要把諸葛亮、張飛這樣的核心人物拼沒了,劉備真的得不償失了。

以劉璋的這種性格,他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即使益州不為劉備所奪,日後也必為曹操所得。但劉璋的人品非常的純,至少他能將益州百姓受的戰爭創傷歸咎到自己身上,愛民之情,溢於言表。

因為劉璋為人寬厚,所以當劉璋在簡雍的陪同下坐着小車出城投降時,益州官民哭聲一片,場面非常感人。從管理的角度講,劉璋將益州治得亂七八糟,但從人情的角度講,劉璋非常的得人心,這在三國時代大小軍閥中是極為難得的。

劉璋出降後,劉備出於管理的角度,將劉?安置在了荊州,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富家翁。後來孫權偷襲荊州得手,為了否定劉備的政治地位,孫權抬出劉璋,讓劉璋做有名無實的益州牧。幾年後,劉璋病故,年歲不詳。

説到三國温柔的軍閥,我們能在第一時間想到的,基本上就是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其實在東漢末年羣雄逐鹿的歷史大背景下,除了二劉之外,還有一個温柔的軍閥。此公的歷史知名度遠遜於二劉,但“温柔指數”並不比二劉低,他就是交州刺史士燮。

士燮雖然是土生土長的交州人,但他的祖上卻是魯國人,和孔子同鄉。後來王莽廢漢建新,天下大敵,士燮的老祖宗為了避難,?到了交州。不知道士家的祖上是否都是士林出身,但士燮本人卻知禮好學,最拿手的是《左傳》,是南土有名的清流學者。

士家在交州是豪門大族,在交州官場的人脈深厚,士燮幾弟兄進入官場後,基本控制了交州的政局。士燮是交趾(今越南河內)太守,弟弟士壹是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太守,士黃有是九真(今越南清化)太守,士武是南海(今廣州)太守。

東漢末年的交州行政區劃共分為七郡,除了蒼梧、鬰林(也作鬱林,南齊蕭昭業被廢后就降封於此)和九真三郡,士家兄弟居然控制了其中四郡,勢力非常龐大。史稱“燮兄弟併為列郡,?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

士家兄弟很會享受人生,每次出門的時候都大講捧場,敲鑼打鼓,吹吹打打,侍衞數百,車騎滿道。幾兄弟騎着高頭大馬在前面,老婆小妾們坐着小車跟在後面,士家的第二代少爺們騎馬斷後,場面非常搞笑。

不過就此認定士家兄弟都是“小人得志”,則有失公允。士燮幾個弟弟具體是什麼情況,史無明載,但士燮卻是正宗的士林清流,敢給《春秋》作注的,能不算是名士嗎?

當時正在交州避難的中原名士袁徽給曹操帳下頭號智囊荀彧寫信,猛誇士燮“學問優博,達於從政。……兼通古今,大義詳備”。然袁徽在士燮的地盤上吃飯,但如果不是士燮確實有真才實學,袁徽沒必要這麼巴結士燮,袁徽也是有身份的人。

士燮為人和治學都是一流之品,但士燮最大的遺憾並不是身居偏僻的交州,而是生逢亂世。如果他能生在東漢的承平時代,以他的社會地位,做做學問,交交名士,在政治上基本不需要擔什麼風險,優遊卒歲。

但人是不能選擇出生時代的,不過好在一點,士燮的變通能力非常強。説得通俗一點,就是會見風使舵,能屈能伸。裝孫子説起來非常容易,真要做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

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士燮在執政中後期,與?邊的荊州劉備集團、江東孫權集團接壤。當時劉備被孫權限制在長江南岸,發展空間有限,根本沒有餘力來打士燮的主意。

孫權不一樣,孫權早就看中了交州,想收歸帳下。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孫權派鄱陽太守步騭出任交州刺史。步騭是個文弱書生,但他背後是強大的江東政權,士燮絕對不敢得罪孫權。步騭一到交州,士燮對步騭畢恭畢敬,實際上承認了孫權對交州的統治權。

士燮生於漢順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比孫權大了四十六歲,相當於祖父和孫子的年齡差距。但權力場上可不講什麼年齡和輩份,一切憑槍桿子説話。士燮老老?實給孫權裝孫子,孫權放個屁,士燮都滿臉堆笑的説是香氣襲人。

當然,這不是士燮軟骨頭,而是形勢所迫,如果不是有求於人,誰想給別人裝孫子?要不是夫差打敗了勾踐,勾踐才不會“夠賤”,給夫差當馬奴,吃大便。歷史上大多數“孫子”,都是形勢逼出來的。

士燮既然拜了孫權的門子,自然要在新主子面前好好表現自己,孫權可不是好伺候的主兒。士燮不但傾交州所有,經常給孫權送一些時令乾貨,甚至還勾結了西邊的益州豪強雍闓,讓雍闓改換門庭,認孫權做乾爹。孫權聽説這事後,非常的高興,不知道又賞了士燮幾顆棗子。

?燮傍上了孫權這棵大樹,但他和孫權基本是宗主國和附屬國的關係,不算是孫權直屬系統的官僚。從歷史記載來看,士燮從來沒有見過孫權,只是派使者往來聯絡。

在三國曆史上,還有一個軍閥和士燮非常相似,就是遼東的公孫家族。公孫家族共有三代四人統治過遼東,前三個統治者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都對中原政權(曹操)畢恭畢敬,不敢少忤。

但第三代的公孫淵卻犯悖成性,一方面對曹魏趾高氣昂,大放厥詞,同時又對孫權朝三暮四。公孫淵的騎牆作派最終惹翻了曹魏,司馬懿大舉進攻遼東,最終族滅公孫淵。

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孫淵相比,士燮就知道進退,對孫權從一而終。做人要學士燮,明白自己幾斤幾兩,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士燮要敢對孫權不三不四,以江東兵的強大實力,滅掉士燮輕而易舉。

做大爺容易,但一定要有做大爺的實力,士燮自己天生就是給人當孫子的,那就老老實實的裝孫子。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對自己的瞭解未必就比了解別人更容易。

士燮就懂這個道理,所以他能在亂世中安然度過餘生,在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享盡了榮華富貴的士燮無疾而終,高壽九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