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清第一美男” 孝莊皇后真會梅開二度?

孝莊皇后是清初歷史上有名的永福宮莊妃,她歷經了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四個皇帝,親眼見證了大清國從弱到強,清王朝從關外入主中原的全部過程。她關心國家安危,為兒孫出謀劃策,但又不垂簾聽政,沒有權欲,深受後代兒孫的敬重和愛戴。由於她經歷曲折,幾百年來關於她有許多傳説。

面對“大清第一美男” 孝莊皇后真會梅開二度?

儘管孝莊不是歷史上最美貌的后妃,但卻是後宮中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也可以這樣説:年紀大的沒有她美貌,美比她美貌的沒有她有智慧。

孝莊最讓人感興趣的就是關於她下嫁多爾袞的傳説,長年以來,“下嫁派”和“沒下嫁派”互不相讓。麻煩的是,沒有任何一種官方記載,稱太后曾經下嫁過,因此所有的猜測都是推斷。再説了就算有官方有記載,有時也不一定靠譜,比如史料記載光緒是病死的,而二十世紀的法醫鑑定光緒是被毒死的。

俗話説,“女人美,靠化粧,男人美,靠權力。”多爾袞號稱“大清第一美男”,毋庸置疑孝莊需要的是多爾袞的權力,只有靠他的權力才能讓自己兒子登上帝位;只有掌控好他的權力,才能讓他在今後的日子裏忠心“攝政”,而不是“亂政”。

所以孝莊為了兒子和自己性命的安危,有必要進一步和多爾袞搞好關係,但進一步不代表就要以身相許。

我們可以假設孝莊真的下嫁過多爾袞,那麼有一個尷尬的問題: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在入關後遭到多爾袞的清洗,而後還搶了豪格的妻子當了自己的小老婆,一旦孝莊嫁過去,那麼她就要和她的這個兒媳婦展開競爭,這樣一來不但名聲上聽起來很壞,而且皇室內部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家庭糾紛。

也有持太后下嫁説者,例舉了清人蔣良騏《東華錄》所記載當初順治給多爾袞定罪時有“又親到皇宮內院”一語,認為孝莊和多爾袞關係曖昧,有淫亂宮廷之嫌。然而這句話的原文是這樣的:“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要挾皇上”。

這很明顯是斷章取義,極不可取,這話説的很清楚,説多爾袞曾親自到皇宮內院向人發牢騷,稱太宗皇帝皇太極得位不正,自然順治皇帝得位也不正,以此來要挾順治小皇帝。

明末清初的張煌言寫的《建夷宮詞》中有一首詩描寫了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詩言:“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看來像是有點孤證的味道。那這個張煌言是什麼人呢?

張煌言本為抗清將領,後來兵敗被俘,誓死不降清,最終被殺,他的許多詩文都是表明反清復明志向的。以此為題做詩,完全是出於對敵對勢力一方兄死妻嫂滿族習俗的嘲諷。

或許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娶了豪格的妻子也姓博爾濟吉特氏,與太后同姓,以訛傳訛,張煌言聽説後,就信手寫入詩中,甚至有意誇大,藉機貶斥清宮沒有倫理道德,也未可知。需要注意的是,張煌言此刻身在距離北京千里之外的浙江,就算太后真有個結婚儀式,他也絕非能親眼得見。

有些人看孝莊生前的資料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挖掘的了,便在她死後找突破口。説孝莊死後不敢和皇太極合葬,而單獨埋在了清東陵的昭西陵,説是因為她下嫁過,死後沒臉在地下見他的親老公。

關於這點孝莊和康熙都做了解釋,這是孝莊生前對康熙説的原話:“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有人又會問,為什麼把孝莊的昭西陵孤零零建在大紅門的旁邊,而且還位於左邊呢?

昭西陵之所以建在大紅門左旁,也是有其道理的。清朝的謁陵制度,是從輩分最高的陵寢開始祭拜。孝莊皇后是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的,後代子孫謁陵時自然要從孝莊的昭西陵開始了。昭西陵建在了謁陵人必經之處的大紅門旁,為世代子孫及欽點王公的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説不定聰明的孝莊生前已經謀劃好了,和老公葬在一起不顯尊,不如在昭西陵做個老大呢。

從第三方的官方記載來看,由於太后下嫁一説在清代檔案中沒有記載,有人就説,這是被篡改和銷燬的結果,那我們也可以從別國的記載來看看究竟。

在清初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朝鮮和大清不怎麼來電,認為他們是蠻夷未開,而且對清朝也懷有敵意,在李朝《實錄》中常見一些對清朝不滿和藐視。雖然在公開場合迎合清朝為正統,但其內部文件卻只書年月而不書年號。如果太后下嫁確有其事,朝鮮當然不必為清朝避諱,因為當時朝鮮使臣經常到北京進貢,這樣的大事不會不知道,必然載之史冊,大書特書一番。

其實無論是孝莊也好,多爾袞也好,他們都不是十七八歲的小年輕,他們的身份首先是政治家。他們自然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都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和歷史。孝莊對多爾袞籠絡是肯定,但以孝莊的冷靜和平和,幾乎不太可能為了籠絡多爾袞而做出這種雞犬不寧的事來。

更有一個佐證,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治罪,慘遭鞭屍,倘若孝莊真是下嫁過,想必順治帝也會看在母后的面子上,稍加寬宥吧。

所以説孝莊梅開二度,下嫁多爾袞的觀點,小編認為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