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修理三大貝勒 皇太極繼位後為何修理兄弟

皇太極做了汗王后,情況變得異常複雜,特別是在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的關係上。按照八大貝勒共理國政的制度,皇太極登上汗位之後,與其他和碩貝勒之間並沒有君臣之別,在理論上講,他們的身份是平起平坐、平等共處的,在舉行朝會、各種集會和重大典禮時,四大貝勒並肩而坐,共同接受大家的叩拜。在元旦大典時,皇太極還要率領眾兄弟子侄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人行拜賀大禮。有證據顯示,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在這種制度原則下,大體上維持了一種均衡的態勢。隨着形勢的發展,皇太極威權日重,最後,平衡終於被打破。

皇太極修理三大貝勒 皇太極繼位後為何修理兄弟

鏈條首先是在二貝勒阿敏身上被打斷的。事情發生在皇太極繼位為汗後的第四個年頭。

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哥。努爾哈赤將弟弟舒爾哈齊殺死後,讓阿敏繼承其父親舒爾哈齊留下的大部分遺產。因此,阿敏死心塌地地追隨努爾哈赤東征西討,所立戰功頗多,一直是努爾哈赤最重要的戰將之一。大約屬於那種兇猛、不怕死,很能打仗,卻也十分粗野橫暴一流人物,在推舉皇太極為汗的問題上,他表現得很痛快。誰知,皇太極剛剛繼位不久,這位阿敏就要求皇太極同意他“出居外藩”,就是打算自己自成一國,皇太極斷然拒絕。由此,皇太極對阿敏心生不滿。(王先謙《東華錄》崇德四年八月)

皇太極第一次率軍襲擾北京時,可能有在反方向上打通山海關進軍之路的意圖,因此,攻克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城之後,便命留守瀋陽的阿敏率兵前去駐防。當時,皇太極安置了這些城市歸降的官民,並嚴厲約束諸王貝勒,不許對這些人加以侵害,以便在關內漢族地區擴大政治影響,違者將要從嚴治罪。

不料,阿敏根本不以為意。他一到永平,就對部下説:“既然已經拿下城池了,為什麼不屠其民?我既然到這兒了,就不會讓你們空手而歸。”當時,正值孫承宗率領明軍實施大反攻之際,這廝既不組織抵抗,也不支援友鄰部隊,而是下令屠城,將已經歸降的所有漢官與永平(即今天河北省盧龍縣)與遷安兩城百姓全部殺死,將所有財物擄掠一空,然後一溜煙跑回了瀋陽。

這場血流成河的屠殺,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後果。此後,大淩河、錦州等地軍民寧願戰死、餓死也不投降,與此次屠城有直接關係。

皇太極收到明軍反攻的軍報後,立即派遣部隊緊急赴援。隨後,便傳來阿敏棄城逃歸的消息。皇太極大驚,勒令阿敏駐屯於城外十五里處,不許進入瀋陽城,並責問原因。

三天後,大明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六月七日,皇太極召集所有貝勒大臣,一口氣宣佈了阿敏十六條大罪。平心而論,阿敏這廝的確有他自己的取死之道,咎由自取的味道很重,並不值得同情。

永平屠城並棄守後,有資料説,該城之中血流有聲,這阿敏實屬罪該萬死。其他那些罪名,也顯然背離了推舉皇太極繼位時他本人親口立下的誓約。因此,細細考究起來,雖然不無慾加之罪的嫌疑,譬如,其中指斥阿敏輕視皇太極、有不軌之心的罪名達十一條之多,叫人無法完全心服口服,但畢竟還不是無中生有。皇太極讓大家集體討論處理辦法,眾人異口同聲,以為應該處死阿敏。最後,皇太極下令將其幽禁起來。(《清太宗實錄》卷七)

十年後,即大明崇禎十三年、大清崇德五年,阿敏在幽禁中死去。接下來,輪到了莽古爾泰。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哥,在努爾哈赤的眾多子侄中,他能夠成為四大貝勒之一,顯然與他驍勇善戰且戰功赫赫有關。莽古爾泰很早就與皇太極並肩作戰,兩人之間的關係可能一度還很親密。二人反目是在阿敏被幽禁的第二年。

大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八月十二日,皇太極率軍圍攻大淩河城,猛攻不下,傷亡甚眾。第二天,莽古爾泰找到皇太極,要求把隸屬他的旗下,如今被差遣出去的精兵歸還給他。皇太極説:“我聽説你的部下凡有差遣,總是違誤。”莽古爾泰説:“一有差遣,我的部眾總要比別人多一倍,什麼時候有過違誤?”皇太極惱火道:“果真如此,就是誣告,我會嚴加追究;如果揭發屬實,就要把違誤者繩之以法。”説完,皇太極紅頭漲臉地準備上馬離去。莽古爾泰急了,説:“皇上應該出以公心説明白,為什麼總是和我過不去?因為你是皇上,我一切都順着你,你卻這麼不知足!難道是想殺我嗎?”邊説邊握住腰間的刀柄,注視着皇太極。莽古爾泰的同母弟弟德格類見此情形,忙打了莽古爾泰一拳,並罵道:“你這是大逆不道呀。”莽古爾泰怒罵道:“蠢東西,竟敢打我!”説着,將佩刀拔出了半尺許,德格類連忙把他推到了一旁。回到營帳後,皇太極對諸貝勒將領痛罵道:“他不過是個弒母邀寵的傢伙,怎麼竟然輕視我到了這個地步?”隨後,痛斥那些御前侍衞:“養你們有什麼用?看他拔刀,你們為什麼不上前護衞?”(《清太宗實錄》卷十二)

大淩河戰役結束後,當年十月,眾貝勒議定,以莽古爾泰“御前露刃”的“大不敬罪”,革去其大貝勒爵位,降為多羅貝勒,罰款一萬兩白銀,奪五牛錄。莽古爾泰也在事後表示,當時喝酒喝多了,所以沒能控制住自己。第二年,莽古爾泰參與了征伐蒙古察哈爾部與攻掠大同、宣化的戰鬥,十二月,莫名其妙地死去。

史書記載説,皇太極參加了莽古爾泰的喪禮,直到後半夜才回來,然後,在中門設靈堂祭奠,大哭了一場。(《清史稿》列傳四,諸王三)三年後,莽古爾泰的弟弟德格類死後一個月,有人告發莽古爾泰兄妹三人合謀危害皇太極。抄家時,發現了十六塊刻着“大金國皇帝之印”字樣的牌印,遂削奪封爵,莽古爾泰的妹妹和一個兒子被處死,六個兒子降為庶人,所有人口財產抄沒入官。莽古爾泰所屬的正藍旗收歸皇太極自己統領。最後,形成了正黃、鑲黃、正藍的所謂上三旗。

現在,四大貝勒中,除了皇太極,只剩下了一個大貝勒代善。

皇太極繼承汗位時,代善推舉最力。當時,努爾哈赤一輩人已經基本過世,代善是年歲最長、行輩最高、資歷和戰功最顯赫的在世者,其聲望遠在阿敏、莽古爾泰之上,且性情寬柔得眾人心,是後金乃至大清決策層中的平衡器與穩定器。可能與母親佟佳氏和哥哥褚英的遭遇有關,代善表現得謙退平庸,沒有顯示出領袖羣倫的格局與魄力。我們無法斷言,代善究竟為什麼自動退出汗位競爭,轉而全力支持皇太極。有自知之明?為了六年前與大妃的曖昧傳聞?顧全大局?皇太極眾望所歸?我們不得而知。從代善一生行事品格推斷,也許是上述因素綜合發揮作用所致。

一般説來,皇太極和代善的關係還算不錯,團結多,鬥爭少,即便有鬥爭也從不涉及根本的利害關係,一旦觸及,代善立即謙讓後退並堅定支持皇太極。譬如,莽古爾泰和皇太極爭吵時,明明有可能是皇太極理虧,代善仍然氣恨恨地斥罵莽古爾泰:“如此悖亂,還不如死!”(王先謙《東華錄》,天聰五年十二月)並在後來主動提出不再與皇太極並肩而坐,使皇太極順利實現了“南面獨坐”。(《滿文老檔》,太宗天聰四十五)

天聰九年,多爾袞遠征察哈爾,獲得傳國玉璽,令後金人眾認為這是天命所歸,從而士氣大振。眾人仿效當年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的做法,紛紛立誓書擁戴皇太極上皇帝尊號。皇太極指示由於大貝勒年紀大了,可以免於立誓。代善不同意,主動要求並最後帶頭在眾人面前發下擁戴皇太極登帝位的重誓,表示,若像莽古爾泰、德格類那樣心懷不軌的話,將天地不容、遭殃而死。(《漢譯<滿文舊檔>》)就這樣,代善大體受到了皇太極的禮遇和尊重。不過,二人之間的一些摩擦也很有意思,頗為意味深長。在代善,會不時地做一些令皇太極不那麼舒服的事情,表明自己的存在;在皇太極,則隨着威權日重,也時不時對代善曉以利害,甚至絲毫不假以辭色。

二人之間最嚴重的衝突,發生在天聰九年,事情是由皇太極的姐姐引起的。

據皇太極説,他的這位姐姐哈達公主脾氣暴躁乖戾,且特別喜歡在背後進讒言搬弄是非,大約屬於悍婦加長舌婦一類人物。因此,可能從努爾哈赤時代起,姐弟二人關係就不好。這年九月,皇太極率領大家迎接多爾袞遠征察哈爾凱旋。在返回瀋陽的路上,哈達公主和皇太極發生不愉快,賭氣先走。路過代善的營帳時,代善叫他夫人把公主迎進帳,設盛宴款待,並贈送財帛禮物。皇太極知道後,震怒,除派人前去責問外,還不知會任何人,獨自返回瀋陽,並關閉宮門,不許任何人覲見。

數日後,皇太極召集所有貝勒大臣與侍衞,當面痛斥代善。他長篇大論,痛説家史,把數十年來和代善之間的恩恩怨怨一一傾訴。他憤怒責問代善:為什麼過去和哈達公主的關係並不好,如今看到哈達公主與自己鬧彆扭,就這樣對待哈達公主?居心何在?然後,又一一點名痛斥其他諸貝勒。最後,他憤怒地表示:你們悖亂如此!我將杜門而居,你們另外推舉一個強有力者為君吧。我安分守己過日子足矣。隨後,怒火萬丈地返回宮中,關閉宮門不再露面。

最後,心驚肉跳的諸貝勒大臣會同六部官員公審代善,擬定革大貝勒名號,削和碩貝勒職,奪十牛錄,罰雕鞍馬十匹,甲胄十副,銀萬兩,並擬定處罰他的兒子薩哈廉。然後,所有人等一齊來到朝門前,跪請皇太極出宮視政。

皇太極掙足了面子,遂下令寬免代善、薩哈廉,罰款了事。(《清太宗實錄》,天聰九年九月壬申)

有趣的是,這件事情過後不久,代善、薩哈廉就成為擁戴皇太極上皇帝尊號最為積極的人物。皇太極也在登上帝位之後,封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成為皇帝之下的第一親王。更加有趣的是,一年後,代善又做了一件更加意味深長的事兒。

皇太極即位後,曾經作出一項規定,限制諸王貝勒的侍衞人數。代善可能不太高興,有一天,他不帶侍衞,自己牽着馬,腋下夾着褥墊去見皇太極,顯然是故意做給皇太極看。後來,皇太極稱帝的第二年,代善違反規定,為自己多配備了十二名侍衞,並對有關部門負責人説,皇太極的護衞也超過了定額。這件事逼得皇太極當眾對證,最後,證實其侍衞人數不但沒有超額,反而還不夠定額。(《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七)我們知道,皇太極前後執政十七年。這件小事的意味深長之處在於: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十年、登基做皇帝兩年之後,代善仍然敢於和他攀比,並不將他看成是可以為所欲為、至高無上的皇帝。

崇德四年底,皇太極攜眾人前往葉赫地區打獵。代善馬失前蹄,傷了腳。皇太極跳下馬,親自為他裹傷、給他敬酒,並且流着淚責備他:“大哥年紀大了,我再三勸你不要馳馬,大哥為什麼這麼不善自珍重?”隨即罷獵而還,並命代善坐轎緩行,一直護衞到家。(《清太宗實錄》卷四十九)

三年後,皇太極死。代善為防止內亂,擁戴皇太極六歲的兒子福臨繼位,並可能親自出面,斷送了自己策劃擁立多爾袞的一子一孫的性命。就這樣,他成了大清帝國前期最受人尊敬的安全閥,並在威望崇高、地位尊榮之中,平平安安地度過了一生。雖然他可能時時感受到不那麼令人愉快的深深的悒鬱。

從這些事蹟中可以看出,代善顯然不是一個庸懦無能的人。在他的行事中,甚至能夠令人部分地體味出,人口滿打滿算不到一百萬的女真人,怎麼就能夠取代大明,在人口上億的中華帝國,建立了最後一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