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 撲朔迷離的魏延案

魏延案,誰之責?千餘年來後人爭執不休!當諸葛亮病勢日重,已悄悄地做接班人的選拔工作,正是由於耽心會引起禍亂,因此一直祕而不宣,只能採取臨終遺書的方式進行。

深度解析 撲朔迷離的魏延案

魏延案,誰之責?千餘年來後人爭執不休,莫衷一是。當諸葛亮病勢日重,已悄悄地做接班人的選拔工作,正是由於耽心會引起禍亂,因此一直祕而不宣,只能採取臨終遺書的方式進行。當時有很多人自恃才識過人,自認為是接權的最佳人選。

這些人包括楊儀、蔣琬、費禕、魏延、姜維,甚至包括被廢的李嚴和被貶的廖立。沒想到的是,諸葛亮遺言將手中的權力採取一分為二的方式,將相權託給了蔣琬,軍權託給了姜維,並且命令楊儀等人督察大軍撤回漢中。

這樣一來,誰都沒有完全接收了諸葛亮的全部權力。魏延作為大將軍,眼見大軍南撤,生氣的説:“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死亡而廢止國家大事呢?”於是他帶所部人馬抄小道堵截漢軍,想殺死楊儀,奪回軍權繼續北伐,結果引起朝臣爭鬥繼而招來滿門被殺的慘禍。

誰應該承擔此事的責任呢?以下有四個方面

一,魏延本人。魏延很年輕的時候就追隨劉備東擋西殺,立下無數汗馬功勞,從一名小兵做到大將軍丶南鄭侯丶假節丶前將軍,有先斬後奏的權力,軍中的副統帥,真正是諸葛亮死後的國家一號人物。他仗着自己的資歷老丶軍階高和爵位厚,看誰都不順眼,誰都不放在眼裏,對誰都沒好臉色,動不動就一通訓斥。

很多人都受過他的污言羞辱,只是先前諸葛亮還活着,魏延有諸葛亮作後台,誰也不敢公開表示憤怒罷了。他做事一向膽大包天慣了,自認為阻擋漢軍撤回漢中不算大事,事後也不會受什麼嚴重的處分,低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沒想到此刻劉備和諸葛亮已死,他在朝中失去了最大的兩大靠山。他的人際關係差到了極點,不出事則已,一旦有事,誰也不幫他辯護。

二,益州集團排擠外來集團的結果。當時朝中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和人不是病死就是老邁,人才凋零,反而益州士族佔據了大多數。益州集團久受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壓制,總想推翻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當然樂見魏延被殺,從中漁利。因此朝臣全都力保楊儀不保魏延,慫恿皇帝速速處死魏延。

三,劉禪糊塗,裁決隨意。當楊儀和魏延同時上奏朝廷互指對方為叛逆,需要劉禪作判決,劉禪毫無主見,顯示出初次親政就流露出來的昏懦的本相。當時朝中大臣都保楊儀不保魏延。終日吃喝嬉樂慣了的劉禪對前線一無所知,裁決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採取少數意見服從多數意見的投票方式,處決了魏延滿門。

殺魏延本人可能是楊儀等人的擅自作主,否則就不會出現事後楊儀自縛向劉禪請罪的一幕。但夷滅魏延三族卻是劉禪親自下的命令,至少是默許的。不要忘了此刻諸葛亮已死,中央大權全部集中在劉禪手中。若非劉禪親自下令,誰也不敢屠殺朝中一位大將軍滿門。因此劉禪負有很大的責任。

四,蜀地百姓經濟負擔沉重,人員死傷枕籍,厭戰情緒廣為彌散,誰都討厭這場久勞無功的該死的戰爭,因此民間也都盼望軍方好戰派的魏延死去。

由此,上述四點促成了魏延一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