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無字碑竟然不是碑?所以也不用刻字

我們都知道,在女皇武則天的墓前立有一塊碑,上面沒有刻字,名為“無字碑”。

武則天的無字碑竟然不是碑?所以也不用刻字

一直以來,史學界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武則天故意不在碑上刻字,是非功過,好讓後人去評説。

墓前立碑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碑本是前秦時期下葬時牽引放下棺槨之用,到了東漢開始,才在碑上刻字,以記述墓主人生前的是非功過。

到了南朝時期,在墓前立石碑歌頌墓主人生前功德已成為一種制度。

唐朝時,朝廷對墓前石碑的形制做了詳細而嚴格的規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員墓碑為龜趺首狀,七呂以上官員為方座圭首狀,而且不止一座,石碑外通常都有碑亭,其中保存最好、最重要的是乾陵的述記碑和無字碑,也就是武則天墓前的碑。

對於武則天的無字碑,在史學界有五種説法。

一為“德大説”,這種説法認為,武則天好大喜功,認定自己功高德着,無可比擬,是無法用文字表達的,因此碑上不刻字。

二為“稱謂説”,這種説法認為,武則天成尊天上50年,稱帝15年有餘,然而她死之後卻與丈夫高宗李治同穴。

自古以來,就沒有一陵葬二帝的先例,所以武則天的墓碑上的稱謂很難定義,寫女皇不合適,寫皇后更不合適,所以最後乾脆什麼都不寫,把難題留給後人。

三為“遺言説”,這種説法認為,石碑上之所以不刻字,是因為武則天生前立過遺言,不讓在碑上刻字,自己的是非功過,讓後人去評説。

四為“自慚説”,這種説法認為,武則天晚年自我反省,認識到晚年多有失德之處,這使她很難給自己歌功頌德,於是乾脆不刻字。

五為“非碑説”,這種説法認為,武則天墓前的石碑本就不是碑,自然就不用刻字。

為什麼呢?

因為在古代,天子諸侯立“祖”於宮殿的左側,是帝王祭拜先祖的太廟;立“社”於宮殿的右側,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社稷壇。

按照這個“左祖右社”的制度,武則天的無字碑正好在墓的左側,代表宗廟,是為“祖”,根本不用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