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被俘後降清另解 怕被崇禎皇帝“問責”?

“用人不疑”與“疑人不用”是孟不離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後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歷史上犯過錯誤、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該疑而不用,還是用而不疑呢?

洪承疇被俘後降清另解 怕被崇禎皇帝“問責”?

知人善用——對於管理者來説,這是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知人善用”的第一步是“知人”。知道人才的分量,才能瞭解如何更好地發揮人才的特長。《尚書皋陶謨》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其大意為:完全做到知人善用,連堯帝也會感到困難啊!知人是明智的表現,知人之後才能用人得當。

但人心隔肚皮,知人善用一事説來容易,做來很難。明末的崇禎帝和清代的咸豐帝在知人善用問題上的成與敗,能給我們許多啟示。

用人多疑不得人心

先談明朝的崇禎皇帝。崇禎皇帝是個亡國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僅檢點,而且簡樸;但他喜歡殺人,對犯了錯誤的部下,更是從不輕饒,袁崇煥的下場,三百年之下還讓人寒心。

崇禎不僅殺了袁崇煥,對其他能臣也猜忌頗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總督”陳奇瑜招撫義軍失敗,把責任推給了幾位無辜的官員,崇禎不分青紅皂白就把那幾個倒黴蛋抓了,還抓了五十多個“共犯”,其中包括陝西的巡撫,被充軍到了廣西。有人看不下去了,向崇禎揭發了陳奇瑜,他又把陳奇瑜也充軍到了邊疆。還好,沒動刀子。

明末義軍攻佔了老朱家的老窩鳳陽,燒了他家的祖墳,崇禎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他居然殺了遠在淮陰的漕運總督。淮陰離鳳陽有好幾百公里,走水路得好幾天呢,鳳陽丟了,關他什麼事呢?

如此級別的領導被“咔嚓”的,還有“總理軍務”熊文燦和四川巡撫邵捷春。熊文燦收降了張獻忠,過了年把,張獻忠又“造反”了,熊文燦被押到北京,第二年被“明正典刑”,沒就地正法已經算他幸運了。邵捷春在四川抵擋不住張獻忠,丟了一大片土地之後,也被抓回北京斬首了。

楊嗣昌和洪承疇應該是崇禎非常信任的。在丟了開封、襄陽,李自成殺了福王、張獻忠殺了襄王、貴王之後,楊嗣昌自殺了。洪承疇則是在遼東被清軍俘獲之後,投降了。他們是否也怕被崇禎“問責”呢?難説。

有點能耐的大臣,不是被對手幹掉,就是被自己拿掉了,明朝的氣數也就盡了。崇禎用人多疑,不敢放手任用人才,最後只能亡國亡家了。

用人不疑成就大事

再看看咸豐怎麼用人。19歲的咸豐在面對37歲的洪秀全和聲勢浩大的太平軍時,他想用林則徐。結果林則徐路過廣東時就病死了。

接着想用李星沅,結果李星沅也病死了,再派一個人,是軍機大臣賽尚阿,他只訓練過閲兵時的儀仗隊,到了廣西,只敢躲在省城裏。

沒人可用了?不是。

用廣西提督向榮。向榮很牛嗎?太平軍就是廣西鬧起來的,向榮和廣西巡撫鬧意見,在永安圍困太平軍時,又留了條口子,讓他們突圍了。換了崇禎皇帝,估計也該“咔嚓”了,咸豐沒有殺他,還升了他的官。他一路追着太平軍到了長沙、又追到湖北,一直追到南京,在南京城東的要塞孝陵衞紮下了“江南大營”,總是慢半拍,但把江南發達地區通向南京的要道給卡住了。

咸豐也覺得向榮不夠數。又派了個欽差大臣,不過不是來“搞滲透”、“摻沙子”的,是帶着一支精兵來幫忙的。誰呢?就是在廣州私下和英國人議和被處分的琦善。琦善也是個慢半拍的,太平軍到武昌了,他還在河南,太平軍到南京了,他也來了,他在揚州,紮下了“江北大營”,把南京通往北方的要道也卡住了。

犯過錯誤的、有缺陷的,將來還可能犯錯誤的“可疑之人”可以用。那麼,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人可以用嗎?也可以。咸豐就做到了。

咸豐用得最好的人,當然是曾國藩。曾國藩剛幫辦團練時,就有人打了個小報告,説他過去是高官,但現在爺爺死了在家守孝,只是個百姓,一平頭百姓有這麼大號召力,“不是國家之福”。這個小報告太狠毒了,人家剛開始為你工作呢,先擔心他將來成績大了、勢力強了會威脅自己的地位——這也是不少領導人最擔心的。咸豐聽了顯得很緊張(動容),但他還是讓曾國藩放手去做了。後來的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證明他沒用錯。曹蘇寧

知易行難。“用人不疑”,是人才良好管理的基礎,但在此之前,管理者先要學會“疑人”,也即是“知人”。通過“疑人”和“知人”,瞭解了人才,這時候就要放手去用,做到“人盡其才”。

崇禎的失敗,是他搞錯了“知人”和“用人”的順序,在“知人”階段,不“疑人”,將人才放在不合適的位置上,結果人才犯了一點錯誤,就在“用人”階段亂猜疑,甚至毀掉人才,誤己誤國。如崇禎剛開始對袁崇煥非常信任,但卻不“知人”,不知道袁崇煥有“獨斷”的個性,而在用人的時候,發現袁崇煥不完美、不檢點,乃至有“不忠”的嫌疑時,又痛下殺手。這些都是人才管理中的大忌。反過來看,咸豐帝便知人善用,他知道曾國藩威望高,號召力大,為之動容,但也瞭解曾國藩對朝廷始終存有忠敬,不敢亂來;知道了人才的秉性特點,才放手去用,不僅挽救了大清,還成就了咸豐之後的“同治中興”。

用人之“疑”,是管理者要學會的基本功。先知人,後用人;知人要疑,用人不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