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王朝的洛邑王城到底屬於哪個國家?

關於東周王城,還有一些歷史問題需要釐清。如王城始建於西周還是東周?它作為都城是與東周王朝相始終還是僅存在於某一時間段內?東周王城在東周時期的使用者及其地位是怎樣的?敬王是否從王城遷都成周?東周王城的營建有怎樣的歷史背景?諸如此類問題,需要我們一一解答,才能對東周王城有系統而清晰的認識。

東周王朝的洛邑王城到底屬於哪個國家?

東周王城出現於何時?學界尚存爭議。較早關於王城地望和營建時間的記述見於《漢書·地理志》河南郡下班固自注:“河南,故郟鄏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鄭玄《詩·王城譜》從其説。這些文獻認為王城地望在“河南縣”,營建於西周初年,並認為成周是與王城同時營建的相距不遠的兩座城。成王居洛邑,所以稱之為王城,也是西周王朝的東都;“雒陽”則是周公遷殷遺民之地,也即成周。《後漢書·郡國志》也認為“河南”就是周公營建的洛邑,但至春秋時才改稱為王城。而自此以後關於王城與成周的關係就成為歷史懸案,一直糾纏不清。

應該説,成周與王城的關係、王城的地望和始建年代隨着現代考古資料的豐富已基本接近歷史實際。令方彝銘文同時提到“成周”和“王”,“明公朝至於成周,……用牲於王。明公歸自王。”《三代吉金文存》中御正衞簋也有“自王”銘文。一些學者認為銘文“王”即王城,但更多的學者認為令方彝銘文中的“王”是某處地點或建築;御正衞簋“王”字銘文,郭沫若先生認為指的是周王。正如有學者所言,在可信的西周文獻包括金文資料中,始終不曾看到“王城”一詞。根據筆者的相關研究,西周的“洛邑”和“成周”是一回事,西周時並沒有所謂的“王城”,王城之名出現於春秋時期。據學者的研究,王城之名最早出現的時間在《左傳》莊公二十一年(即前673年),“春,胥命於弭。夏,同伐王城。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此後,《左傳》也出現了關於王城的記載。

目前,考古發現與王城和成周有關的城址確定有三處。其一在澗河兩岸原漢河南縣城一帶,發現有始建於春秋時期的城址一座;其二在瀍河兩岸發現有始建於西周初年的城址一座;其三在漢魏洛陽故城原漢“雒陽”縣一帶,發現有始建於西周晚期的城址一座。

澗河兩岸的東周城址根據考古報告其城牆的始建年代為春秋時期。《國語·周語》載:“靈王二十二年,谷、洛鬥,將毀王宮。”“谷、洛鬥”處即今澗河入洛河處,地近瞿家屯村一帶,在此發現有春秋時期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羣,應為東周王城的宮殿區。筆者經過系統研究,認為該城不僅有郭城,也有宮城,是內城外郭的形態,而且戰國中晚期在郭城南新建有一座小城;其郭城的始建年代為戰國時期;春秋時期該城建有宮城,宮城內發現有大型的夯土建築羣,在宮城東現周王城天子駕六車馬坑博物館一帶發現東周王陵區,其中洛陽市第二十七中學院內發現的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被認為是東周開國之君周平王的墓葬;其他還有諸如春秋時期的道路、墓葬、手工業遺址等發現。與郭城建造及使用對應的還有發現於東周王城中部偏北小屯村一帶的一至四號戰國大墓,經研究應為西周君陵區。結合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澗河兩岸的東周城址應為東周王城無疑。

瀍河兩岸發現的西周城址,面積約6平方公里,發現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遺存。一是大量的“殷遺民墓”和西周貴族墓地、西周平民墓地的發現,其中的北窯西周墓有學者論定為“成周八師”陣亡將士的公共墓地;二是面積達十餘萬平方米的西周大型鑄銅遺址的發現;三是大面積西周夯土建築基址的發現;四是西周大型祭祀遺址的發現;此外還有車馬坑、大道等的發現。上述遺存時代集中於西周早中期,地望與《尚書·洛誥》所載周公所卜及營建的成周位置相合,從《尚書·多士》《逸周書·作雒》等文獻可知,成周城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遷居殷頑民以便監控。考古與文獻結合可證,這座城址即應為周公營建的成周,但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城垣。該城興盛於西周早中期,廢棄於西周中晚期。

漢魏洛陽故城原漢“雒陽”縣一帶的西周晚期城址,面積約4.8平方公里。與之呼應的是數量可觀的西周晚期墓葬,更為重要的是聞名於世的金村東周大墓的發現,其時代從戰國早期延至戰國中晚期,正與敬王至慎靚王時代吻合。金村墓地學界多認為是戰國時期的東周王陵區,正與《國語·周語》韋昭解“狄泉,成周之城,周墓所在也”記載相合。據《左傳·僖公二十九年》杜預注云:“狄泉,今洛陽城內大倉西南池水也。”其地望及性質比較清楚。關於其增建,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子朝之亂,其餘黨多在王城,敬王畏之,徙都成周。成周狹小,故請城之。”《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下引陸機《洛陽記》雲:“洛陽城,周公所制。秦封呂不韋為洛陽十萬户侯,大其城。漢魏益增修之。”考古資料顯示,該城始建於西周晚期,東周時期向北增擴,秦代又向南增擴,東漢至魏晉面積更闊,正與文獻記載相吻合,則文獻所言敬王徙都成周應為史實。該城與瀍河兩岸的成周城存在一興一廢的關係,應是瀍河兩岸的西周早中期成周城廢棄後異地營建的新成周城,即敬王徙都之成周。

如此,東周王城的歷史沿革應該説就比較清楚了。它始建於春秋初年,即平王為“闢戎寇”東遷之洛邑,王城之名最早出現的時間在《左傳》莊公二十一年(前673年),此後相繼出現了關於王城的記載。《括地誌·洛州·河南縣》:“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郟鄏,周公所築,在洛州河南縣北九里苑內東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遷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這是東周王城作為東周國都的地位而存在。其間,敬王元年子朝自立當居於王城,敬王不得入,先居澤,後入於周,此“周”當即漢魏洛陽故城內的成周。後子朝之徒復作亂,敬王奔於晉,翌年晉入敬王於周。此後至考王元年,王城記載不多。公元前440年,考王立,據《史記·周本紀》:“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惠公之後是為武公。據文獻記載,西周惠公封其子於鞏,號東周惠公,當此時,東西周分治。西周因其“故天子之國”而地位凸顯。《史記·周本紀》又云:“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戰國中晚期在郭城南新建的小城即為赧王所居。西周武公和赧王也可以説是共居王城。赧王徙居王城,實屬寄居性質,當時王城仍為西周的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