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下一盤棋死掉數萬人 中國人真的輸不起

中國歷史上有個專有名詞,叫“文景之治”。説的是西漢初年,漢文帝和漢景帝是兩個好皇帝,他們心裏時刻裝着羣眾,所以就“之治”了。還有段戰爭,叫“七國之亂”,説的是漢景帝時期,有幾個王國自由主義太嚴重,與朝廷分庭抗禮、陰謀叛亂顛覆的事件。當然,叛亂的封王,統統被英明神武的漢景帝給消滅了。在我們的正式歷史文本上,這段過程簡述為:漢景帝時期,各地封王勢力極大,擁有造幣權及獨立的軍事武裝,嚴重削弱了朝廷的話語權,皇帝的話不出金鑾殿,天下百姓無與聞。因此皇帝為找回存在感,決意削藩,各地封王勢力遂羣起而叛,並最終失敗。從政治結構或是經濟關係的角度,這段歷史是沒問題的。但如果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解讀,漢文帝這段歷史,實際上不過是個“輸不起”的故事!

漢景帝下一盤棋死掉數萬人 中國人真的輸不起

漢削藩之亂,起於一盤輸不起的棋。漢高祖劉邦,有個大哥。“劉大哥”有個兒子叫劉濞,很能打。劉邦非常賞識劉濞,就把他封在吳地,封吳王。到了漢文帝時代,吳王濞,就派自己的兒子劉賢,去京師走親戚,面見文帝。文帝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濞則是劉邦大哥的兒子,文帝應該管劉濞叫堂哥。文帝的太子,應該管劉濞叫大伯。堂哥的兒子來了,文帝就讓他去和自己的兒子、太子劉啟玩。倆年輕人遇到了,玩什麼呢?那年月遊戲的項目少啊,沒有賽車沒有電玩,只能玩下棋!

於是太子劉啟,就和大伯家的孩子下棋。下着下着,兩人就爭執起來了。大家曉得,下棋最恨遇到棋品太差的人,贏得起輸不起,悔棋賴棋,什麼丟人現眼的事兒都幹。總之,當時倆年輕人就因為這事吵起來了。吵着吵着,就急眼了。太子劉啟是天下的儲君,除了有權的親爹,這輩子他怕過誰?當下劉啟就怒了,拿起棋盤子,啪啪啪啪啪啪啪啪……他把大伯劉濞家的兒子,給活活打死了。打死也就打死了,太子嘛,打死個人算什麼?漢文帝對太子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嗯,你怎麼可以,嗯?打死人呢?嗯?這是不對的,嗯,不對的。下次不可以再這樣了!這件事就算處理完了。不久漢文帝死了,打死下棋對手的劉啟,成了新皇帝。他就是漢景帝。

漢景帝登基了,但他心裏知道,大伯恐怕不會忘掉這殺子之仇。還真是這樣,劉濞對打死兒子的漢景帝,恨之入骨,正積極整兵備戰,四處聯絡同道。而漢景帝呢,他也是一邊整兵備戰,選良將集軍士,另一邊找來個大臣晁錯,讓晁錯不停上書罵大伯劉濞。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先給劉濞弄出點兒罪名來,下手除掉他時,也好理直氣壯;二是希望能夠在劉濞還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把事態極端化,以便在戰爭來臨時,能夠讓自己佔到主動。最後的結果就是,吳王濞聚七國而同反,漢景帝立即斬殺晁錯,麻痺劉濞爭取戰機。最終的結果,是大伯劉濞灰飛煙滅,漢景帝成為蓋世明君。如果把這段歷史,概述為“一盤輸不起的棋”,正統史學家會發飆。但這件事,是全部事件的引子——忽略了這件事,歷史人物就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了。

有意思的是,因為下棋鬧出亂子的,漢景帝這邊已經是第二起了。春秋年間,宋國有個南宮長萬,在和國君玩博戲時,被國君出言嘲笑。當時南宮長萬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徑提博局(賭桌),把國君拍死了——可知下棋(博戲)真的是門高風險的遊戲,死了不少大人物——從國君到王子,我們這裏就有倆例子了。下棋弄出人命來,説到底就是“輸不起”。中國歷史上,許多冠冕堂皇的戰爭,如果仔細檢索人際關係,都會發現幕後有件“輸不起”的小事為引線。但我們習慣於認為諸如國君皇帝之流,都是大人物,考慮的都是大事,卻不知許多大事,其實是小事的解決方案。

説到輸不起,《呂氏春秋》中有個故事,説齊國有兩個自詡勇敢的人相遇,為較勁兒誰最勇敢,兩人就割自己的肉來證明,肉越割越多,最後生生把自己割死了。可知戰國年間,就有人發現了中國人“輸不起”的這個毛病——就為賭一口氣,付出再大代價,也在所不惜。小時候,我單純地以為,輸不起是人類天性。不只是中國人輸不起,只要是地球人,就全都輸不起——後來發現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