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提到東亞病夫這個詞,每個中國人都義憤填膺,當我們看到大量的抗日神劇中,小日本叫囂着中國人是“東亞病夫”時,都會湧起一種恥辱和愛國的 熱情。

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東亞病夫”這個 專屬中國人的侮辱詞彙,。纏繞在國人心頭,一個多世紀了,仍然經久不散。我們有必要追問:日本人真的侮辱過中國人是東亞病夫嗎?

其實,東亞病夫這個詞,是中國人自己稱呼自己的。

清朝末年,國家衰敗,權貴們只顧爭權奪利,醉生夢死。普通百姓吸食鴉片,混吃等死。婦女守在家中,纏着小腳,弱不禁風。特別是甲午戰爭敗給日本後,思想家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表了激憤文章《原強》,其中稱:

“今之中國非猶是病夫也,中國者,固病夫也。”

這是中國第一次把自己當作“病夫”。在文章中,嚴復主張“鼓民力”,對症下藥治療。遺憾的是,到了最終,嚴復也因吸食鴉片患病而死。

1896年,英國《倫敦學校歲報》發表了一篇評論甲午戰爭的報道,被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譯發了,報道中稱:“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戰後,地球各國始悉其虛實也。”

此評論不可謂不中肯得深刻入骨。這也是西方人首次稱呼中國人為東亞病夫。

1904年,曾樸用“東亞病夫”筆名寫作小説《孽海花》,表明身體欠佳,“病夫國之病夫”,以此躲避政治迫害。由此,“東亞病夫”一詞正式出現並穿越時空至今。

從最初的“病夫”、“東亞病夫”,不僅指中國人體質弱、體育落後,還有麻木不仁、兵敗、國衰之意,並沒有什麼侮辱和蔑視,而是一針見血地剖析和確診,並激勵鞭策中華民族自尊、自愛、自立、自強。

所以,梁啟超在《新大陸游記》中説:“而稱病態畢露之國民為東亞病夫,實在也不算誣衊。”魯迅、陳獨秀等思想家也多次稱中國為“病國”、“病夫”。

後來,到了1936年,柏林召開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但是一無所獲,回國途經新加坡,當地報紙畫了一幅漫畫,漫畫中,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羣蓄着長辮、身穿長袍馬褂、形容枯槁的中國人,扛着一個碩大無比的鴨蛋,畫題為“東亞病夫”。由此,東亞病夫有了侮辱的意味。

應該説,西方人侮辱中國人,也改變不了“病夫”、“東亞病夫”一詞最初由中國人發明的事實。即便如此,至今沒人提供出所寫所畫的出處,也沒人能找到外國人某時某地有鼻子有眼地説中國人是“東亞病夫”。

唯一的“證據”是中國文藝作品。特別是《霍元甲》等影視作品中,日本武士一再侮辱中國人是"東亞病夫",中國武林高手都將他們打敗,以此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但是拳頭的勝利只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沒過多少年,中日戰爭,中國的節節敗退扯下了遮羞布。

有人認為文藝作品可以虛構。不過中國人卻以為這是真的歷史加以記憶。

退一萬步説,如果説“東亞病夫”真是日本人等外國人叫起的,那麼解鈴還需繫鈴人,宣稱中華民族不是“東亞病夫”最好是外國人才更有説服力。

與其憤怒外國人對我們的污衊,倒不如不重新思考一次100多年前中國思想家們對“東亞病夫”進行剖析和莫大期許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