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張學良教官郭鬆齡夫婦遭謀殺被曝屍三日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對郭鬆齡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郭鬆齡,字茂宸,比張學良大18歲,是張學良在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老師。提起郭鬆齡,不瞭解歷史的人對他知之甚少,但老瀋陽人卻都知道這個大名鼎鼎的“郭鬼子”。“郭鬼子”是郭鬆齡的綽號,在東北講武堂任戰術教官時,由於他鬼主意多,為人機靈,學員們就給他起了這個綽號。郭鬆齡,字茂宸,1883年出生於盛京東郊漁樵寨村(今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趙家鋪村),祖籍山西汾陽縣。據族譜溯源和後人代代傳述,郭家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郭鬆齡的遠祖在明朝遷來東北戍邊,到清代由於世亂和兵禍,家業無存,其祖父一代遷到漁樵寨村落户。郭鬆齡的父親郭復興曾想追求功名復興家業,但家境的衰落迫使他放棄進仕之路,在鄉村做了一名私塾先生。郭鬆齡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農村婦女,勤勞善良,儘管自家不富裕,也常救濟比自己更困難的人,這給郭鬆齡以很深的影響。

慘!張學良教官郭鬆齡夫婦遭謀殺被曝屍三日

因反滿清和反軍閥而橫戈躍馬、馳騁疆場的郭鬆齡,是早年的同盟會會員。兩人結識以後,志同道合,相見恨晚,情同骨肉。那時,張學良很欽佩郭鬆齡的為人和作風,而郭則因“見張是一個頗有愛國思想和進取心的青年,可以造就成國家有用之材,因此經常向張學良灌輸‘練精兵,御外侮’等愛國主張,並勸張學良訓練新軍,以期藉助張學良的地位和實力,實現自己改造奉軍之夙願”。

郭常向他講述救國救民的道理,這對張學良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郭對學員要求極嚴,而他自己也能做到和學員一樣,不怕吃苦,真正做到嚴於律己。特別是郭鬆齡深厚的軍事造詣讓張學良十分佩服,深為能遇上這樣的良師而感到幸運。此時的張學良與郭鬆齡可以説亦師亦友,“學良有動於衷,又奇公學識,有羅為己用之意”。因此,當張學良從講武堂畢業後擔任巡閲使署衞隊旅旅長時,便向張作霖推薦郭鬆齡任衞隊旅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這是郭鬆齡受到張學良信任和垂青的開始,此時是1920年。

郭鬆齡擔任衞隊旅參謀長後,專心致力於訓練、整頓軍紀,進行軍事教育。不到1年時間,衞隊旅的面貌大為改觀,綠林弊端一掃殆盡,軍容一新,名冠各軍。 1920年7月,張作霖入關調停直皖戰爭,郭鬆齡充任先鋒司令,在天津小站以一團的兵力擊潰了皖軍的兩個旅。同年10月,郭鬆齡隨張學良到吉林一面坡、密山(此二縣今屬黑龍江)、琿春等地剿匪,整個作戰計劃都由他制定,並與士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親率團隊進攻,迅速平定匪患。

兩次軍事行動嶄露出郭鬆齡的軍事才能,使他在奉軍中聲名鵲起,也更受到張學良的信任。張作霖也改變了最初的懷疑態度,對他予以破格提升。 1921年5月,郭鬆齡被提升為擴編後的陸軍混成第八旅旅長,與張學良任旅長的第三旅合署辦公,而實際的行政、訓練都由郭負責。在郭的整頓下,三、八旅的戰鬥力大為增強。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全線大敗,各部一觸即潰。任東路軍第二梯隊副司令的郭鬆齡負責具體指揮三、八旅,在他的指揮下,三、八旅撤退完整,並且在山海關一役中,在臨榆、撫寧一線與直軍幾倍追兵相抗衡,阻止了直軍突破山海關直取奉天的計劃,使得張作霖得以安然退回奉天。

從此,張作霖對郭鬆齡有了好感。張學良對他的信任更不待言,常向人毫不掩飾地誇獎郭鬆齡的治軍才能。張學良對郭鬆齡的信任和依賴是超乎尋常的,當時三、八旅的事務一般都由郭負責,整軍和作戰實際事務多由郭鬆齡操持。張學良如此放手,郭鬆齡對張學良也很尊重,平時做事都是經請示後才決定,從沒有依仗被信任而有所跋扈,而且凡是張學良堅持的事,他多是服從。時人評價説:“張對郭推心置腹,而郭對張也鞠躬盡瘁。一般人都認為郭是張的靈魂”。而張學良自己則説:“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可見他們二人的感情之深。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不甘心失敗的張作霖積極整軍經武,並總結失敗教訓,重用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郭鬆齡等新派軍人,整肅軍紀,訓練新軍。1924年秋,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以張學良為軍長、郭鬆齡為副軍長的第3軍,雖沒有攻入山海關,卻一直吸引着直軍的主力。郭鬆齡率領第3軍主力增援九門口後,激戰石門寨,出擊秦皇島,所向披靡。山海關大捷使張學良與郭鬆齡的名聲大振,他們在奉軍中的地位已不可動搖。據張學良後來回憶:“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奉天方面取得了勝利。通過這次勝利,我升上來了。但是這次勝利的功勞不是我的,我沒有那樣的能力,實際上是郭鬆齡支持着我。”60多年後,張學良仍然説:“我最敬重郭鬆齡,我前半生的事業完全靠他”。郭鬆齡是奉系歷史上唯一大規模武裝反對張作霖的人,受張家大恩的郭鬆齡為何發動反奉戰爭?其説不一,甚至連最瞭解他的張學良在郭鬆齡被捕之後也想當面問問他。

如果郭鬆齡在,日本就不敢發動“九一八”。

張學良畢業後,張作霖讓他帶兵,張學良提出郭教官當助手,張作霖同意了。張學良和郭鬆齡兩人之間,“不只是相知,而且相諒”。雖然兩人有時也爭論得面紅耳赤,但之後誰也不抱成見。1925年,郭鬆齡發動了著名的反奉戰爭。對於郭鬆齡的愛國正義行動,張學良是同情的,但要讓他反對自己的父親,張學良還是做不到。由於日本的出兵干涉,反奉功敗垂成,郭鬆齡夫婦被害。

張學良對於郭鬆齡夫婦的死十分痛惜。據張學良的隨從副官周文章回憶説:張學良一得知郭鬆齡被俘消息,就命人擬電報稿,叫將郭氏夫婦解到他的司令部來,然後打算送到國外去深造。但“未等電報發出,已聞郭氏夫婦遇害了。張學良看完郭鬆齡夫婦遇害的電報,跺了跺腳,歎了口氣説,‘完了’”。張學良還將總部送往各部傳示的郭氏夫婦屍體照片及文件,批了“以火焚之”四個大字,不忍見郭氏夫婦的慘狀。

郭氏夫婦被害後,張作霖命令將郭氏夫婦的屍體運回奉天,在小河沿體育場曝屍三日示眾,並將遺體拍成照片各處張貼,傳示東三省各市、各縣,懲一儆百。當時小河沿圍觀羣眾數以千計。郭氏夫婦死後,因父母、弟弟和繼子逃難在外,遺體由親友代為裝棺,暫厝於小東門外珠林寺。“九一八”事變後,其家屬才把郭氏夫婦安葬在家鄉附近,1948年,由其繼子郭鴻志移葬於瀋陽東陵區七間房墓地。張學良後來經常懷念郭鬆齡。1927年,由於韓麟春指揮失誤,奉軍遇到困難,張學良當時就對部下劉鳴九等人説:“如果郭鬆齡在,我現在就不會這樣為難了。”1981年,“九一八”事變50週年的時候,張學良在台灣還念念不忘地説:“如果那時郭鬆齡在,日本就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

這是張學良對郭鬆齡軍事才能的一種充分肯定,也是對良師益友郭鬆齡的深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