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過春節玩得是什麼 充滿文化氛圍讓人驚歎

每當我們逢年過節總有許多熱鬧節目,那麼古代人是怎麼樣過春節的呢?今天就來説説中國古代最興盛唐朝人各個階層人們是怎麼樣過春節的,唐朝人的春節文化繼承了遠古的習俗,又在漢代、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比如燃放爆竹,祭祀先祖,灑掃庭院,停市休業,貼換桃符,張燈結綵,以及把酒言歡等,許多出門在外的唐朝人也和今天春運大軍裏的人們一樣急急忙忙往家裏趕,一家人團團圓圓過大年。唐朝是中國文化集大成的朝代,所以又處處顯示出盛唐文化的雄厚積澱和那份與眾不同的大氣,那種隆重的喜慶和濃郁的唐風唐韻讓今人讀來回味無窮,唐朝人過春節令人眼花繚亂,亦讓今人為之氣沮。

唐朝人過春節玩得是什麼 充滿文化氛圍讓人驚歎

唐代的宮廷守歲風俗十分盛行,除夕這一天夜裏,負責祭祀和禮儀的官員太常寺卿就會帶領手下的官吏們,領着數千皇家歌舞樂團的男女隊員們,在大殿前表演“儺舞”,大概是一種類似於驅除邪魔瘟疫的迷信活動,也可能是古老相習的一種風俗。相傳會選出一位男童,戴上猙獰的假面道具,穿上紅黑衣褲,擊鼓跳躍。每當這個時候,宮中就會燃起巨大的蠟燭,焚燒起沉香,使夜晚恍如白晝。皇帝和嬪妃以及皇家子女們都會前來觀看,皇帝興致所起,就會大擺宴席,開懷暢飲一種叫做椒柏的酒,手下文臣會不失時機的進獻應景詩文,以歌頌皇帝的功德,極盡大唐盛世的豪華奢侈。

照例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唐朝皇帝要換上嶄新的龍袍,接受衣着光鮮的百官朝賀,在盛唐時,皇帝還要接見遠方少數民族首領和附屬國使臣的朝拜,這是禮數,更是盛唐大展國威的光榮時刻。到了這一天,皇家大道上車粼粼,馬蕭蕭,冠蓋相望,羽旄飛馳,國家政務大殿上鐘鼓喧天,絲竹震耳。帝國老大在接受各方朝拜之後,要在國賓館大擺宴席,以至筵席紛陳,長達數裏,款待文武百官和四方使臣。唐朝的國宴因時因事而設,全憑皇帝一時興起,比如貞觀三年(629年)正月甲子,唐太宗就大宴羣臣,奏九部樂,以歌舞頌揚太平盛世,並命宮中以舞獅子為樂。

而唐朝民間,則同樣喜慶,除夕之夜,吃年夜飯,喝花椒酒,即飲酒時捻起盤子中的花椒放一點到酒杯中,驅寒祛濕。吃過年夜飯後,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守歲。杜甫就寫過“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的詩文,而儲光羲在詩中寫道“闔門守初夜,燎火到清晨。”説的就是唐朝時民間吃團圓飯和守歲的情景。正月七年級時,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驅逐一種叫做“年”的怪物,相傳沿襲漢代習俗。家裏人相聚飲酒,請客賜福,用木製桃符以辟惡祛穢。

到了正月初七,唐朝人稱之為“人日”這一天,相傳為東方朔所設置。唐朝婦女們會梳粧打扮,在臉上畫上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還會巧施絳脣,塗脂抹粉,所塗口紅有“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名目。而這一天,唐朝皇帝會大宴羣臣以賞雪,並賞賜文武百官綢緞彩帛,讓手下御用文人們賦詩助興。而民間則流行剪綵紙,所剪圖案為花、樹、雞、羊等,皆栩栩如生。而初七這一天如果恰逢立春日,就會剪雙彩紙。在唐朝民間,立春日,也習慣於出遊和登高等野外活動。

不僅民間如此,唐朝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國家制度,立春日,國家設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官員,賜“春羅幡勝”,對宰相、親王和近臣,賜“金銀幡勝”,入宮朝拜後就可以帶回家中。這個“幡”就是所剪圖案,為一種裝飾品。民間則剪紙做成春幡戴在頭上,而《水滸傳》中的“一枝花”蔡慶很可能就是所戴幡花,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一枝鮮花。唐中宗景龍年間,要求百姓家中立春日出剪綵花。景龍四年正月八日立春,唐中宗下令侍臣迎春,還命令宮中太監們派出彩花,給每人賞賜一枝,真正體現了國家領袖與民同樂的要求。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還記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勝以戲之。”此風俗直到宋朝仍未更改,而如今西安周邊地區流傳剪紙,莫非就是唐韻之生生不息所流傳下來的?

最有人性化的是唐朝的公務員春節也放假,唐玄宗就曾經頒佈過官方文件《假寧令》:“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就是説,春節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但實質上唐朝人過年絕不只有七天假,因為唐朝節令比較多,凡有節令一般都會放假,尤其節令集中於臘月和正月。大年七年級八年級過後,唐朝人開始走訪親友,互相邀宴,稱為“傳座”。因為九年級以後比較輕閒,可以備足酒菜,招待親朋好友,這個習俗叫做“年酒”或者“春酒”,唐朝時非常流行。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就寫道“唐長安習俗,每至元旦以後,遞飲酒,相邀迎,號‘傳座’”,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親朋好友之間視為春節期間的“吃轉轉席”了。

唐朝是中國文化集大成的朝代,所以又處處顯示出盛唐文化的雄厚積澱和那份與眾不同的大氣,那種隆重的喜慶和濃郁的唐風唐韻讓今人讀來回味無窮。我們現在春節的習俗很多都是千年來的文化傳承,需要更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