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君之殤:歷史上的那些皇帝接班人有多難當

太子是國之儲君,未來的皇上。但千萬不要以為做了太子就一定能當皇帝,一定意義上講,儲君還不是“君”。新老交替過程中,太子比其他皇子更引人注目,也更容易招惹是非。老皇帝久經風雨,眼光毒,疑心重,顧忌多,尤其對未來之君,要求更嚴,標準更高,一旦受到不良干擾,出現信任危機,你這個“儲君”也就算做到頭了。因此,做皇太子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外部壓力和內心煎熬。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其風險不可估量。

儲君之殤:歷史上的那些皇帝接班人有多難當

在中國歷史上,做了太子最終沒做成皇帝的不在少數。更有甚者,皇帝沒做成,反而丟了性命。當年,漢高祖劉邦做了皇帝之後,順理成章立了劉盈為太子。按説患難時期的皇子,劉盈享受這樣的殊榮絕對合情合理,將來“接班”更是毋庸置疑。

但隨着國內形勢的好轉,政局得穩定,劉皇帝對太子劉盈越來越不滿意了,理由倒也很簡單——“子不類父”。而戚夫人生的兒子劉如意卻深得劉邦歡心,“頗有高祖之風”。這無異於火上澆油,劉邦很快動了廢掉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幸虧呂后警覺,及時請出了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陪伴在劉盈左右裝門面,然後拉上一班朝臣據理力爭,這才打消了劉邦廢太子的念頭。

劉盈的太子之位保住了,最終也順利做了皇帝。危險雖然消除了,但劉盈的仁慈懦弱本性卻無法消除。劉邦死後,呂后盡攔朝廷大權,劉盈從太子變成了傀儡皇帝。呂后篡權,立即掀起一股血雨腥風,劉氏宗親讓其殺了個七零八落。這一點,劉邦看得的確沒錯,面對這種混亂局面,身為皇帝的劉盈始終難以應付,更無法坦然面對,很快就在抑鬱中死去。

於是,呂后再立新君,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直到呂后死後,周勃、陳平才發動政變,剿滅諸呂。而同樣是劉邦兒子的劉恆,因為不是嫡出,很早就被封到了邊遠的代郡,因此遠離政治漩渦,躲過一劫。剿滅諸呂后,朝臣擁戴劉恆做了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劉恆當皇帝,着實有點“天上掉餡餅”的意味。倘若不是朝中變故,在劉邦那裏根本就排不上號。當然也由此看出,韜光養晦,等待的力量有多重要。

文帝死後,景帝劉啟繼位,這個經歷我國之亂的有為皇帝,同樣沒有逃脱廢太子的魔咒。漢景帝在世的時候,已經立了慄姬的兒子劉榮為太子。但這個未來的皇帝偏偏有個不太講大局的母親,身處皇宮大內,政治漩渦,卻完全一副鄉野農婦的心態,與館陶長公主總是搞不好關係。本來館陶公主想讓自己的閨女陳阿嬌嫁給劉榮,以便將來做皇后。但慄姬在這件事上處理得非常糟糕,一口回絕不説,還説了一些修養不夠、水平不高的刻薄話,徹底得罪了這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於是,館陶公主三番五次在漢景帝面前説慄姬的壞話。加上慄姬本身心胸狹窄,目管短淺,當漢景帝問百年之後你當了太后能不能善待劉氏子弟的時候,慄姬不僅沒有痛快答應,反而口出惡言,這一下直接惹惱了漢景帝。一怒之下,痛下決心,最終立王美人為皇后,立其子劉徹為太子。劉榮到手的皇帝寶座,就這樣被其無腦又無良的母親斷送掉了。

漢武帝劉徹當了皇帝之後,一改乃祖綏靖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內高壓統治,對外大舉用兵。在此歷史條件下,劉徹為鞏固政權,施展抱負,及時提攜衞青的姐姐衞子夫一步步登上皇后寶座,並立衞子夫的兒子劉據為太子。而衞氏姐弟也為漢武帝的統治做出了重大貢獻,衞青、霍去病橫掃大漠,威震邊關;衞子夫温良賢淑,不爭不竟。但就是這樣的功勞和恩典,依舊沒有保住劉據的太子之位。隨着漢武帝晚年的一系列變故,劉徹變得反覆無常,偏聽偏信,尤其受江充巫蠱事件的陷害,太子劉據百口莫辯,被逼謀反,最終死於非命。黃昏末日之下,漢武帝匆匆立鈎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做了太子。

世事難料,世事卻如常。號稱大唐盛世的李氏天下也沒有繞過這道坎。李淵推翻隋朝之後,建立大唐,並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東征西戰、功勛卓著的李世民眼見“皇帝夢”破滅,親自率領手下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李建成身首異處,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登上了成了九五之尊。儘管開創了“貞觀盛世”,但對於自己百年之後,李皇帝同樣陷入深深的苦惱。

本來已經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但自李承乾登上太子之位,就毫無懸念的成了眾矢之的。一番爭鬥之後,是死的死,逃的逃,李世民最終立了最“不爭”的第九子李治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而正是由於李治的“不爭”,最終讓武則天半路插了“一槓子”,差點就徹底改換門庭。

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清兵入關之後,順治病死,康熙繼位,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皇帝在傳位的問題上同樣是大傷腦筋。在位之初,按照前朝慣例,立了胤礽為太子。但立也立了,內部爭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兒大不由爺。一個太子,是廢了立,立了再廢,搞得康熙心力交瘁,好不痛苦。

最後,乾脆也不立什麼鳥太子了,提前寫下遺照,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等自己昇天之後再讓輔政大臣當眾拿出來宣讀,直接登基。眼不見心不煩,隨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