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建國路 呂蒙與進攻性戰略迴歸

公元217年魯肅去世,這標誌着東吳再一次站上了十字街頭,該往何處去?此前近十年時間,東吳雖然贏得了赤壁之戰和江陵攻防戰的勝利,但卻因為錯誤的與劉備結盟而不進反退,不但與戰略要地荊州失之交臂,還成功的迅速把劉備培養成了比曹操還危險的敵人。這是孫權所始料未及的,也為此大動肝火,説句玩笑話,魯肅是被孫權背後用巫蠱咒死的也説不定……

東吳建國路 呂蒙與進攻性戰略迴歸

下一步的戰略如何實施孫權是心裏沒有底的,儘管聯劉策略被證明失敗,但是劉備此時已經不是長阪坡的劉備,他鯉魚跳了龍門,鹹魚翻了身,完全敢和東吳掰手腕子,要動他,孫權無法保證最後是什麼結果。但是如果繼續維持聯盟,孫權不是成了陪太子讀書嗎?劉備這個流氓的想法孫權應該能感覺到,人家隨時可以先撿東吳這個軟柿子捏,然後才去對付曹操。這個形勢對東吳來説算得上是危如累卵了。

孫權很幸運,也可能是很有先見之明,此前有意識的培養了呂蒙這個愣小子,如今的吳下阿蒙到了派用場的時候,解決東吳危機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身上。《三國志•;呂蒙傳》記載,魯肅尚在的時候,呂蒙就偷偷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他説:“(今)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這是東吳總方針的調整,也可以稱為“進攻性策略的迴歸”。此前無論是孫堅、孫策,還是周瑜,都主張的是主動進攻,牢牢掌握主動權,而魯肅改變這一總體戰略後東吳的發展開始停滯不前,落在了劉備的後面。

從戰略層面上講,呂蒙這個戰略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對周圍的敵人特點和形勢也瞭然於胸。首先,呂蒙很清楚地處長江中上游的荊州對東吳來説有多重要,所以他把東吳的矛頭指向了荊州。實際上,荊州對於東吳來説就像是一個護心鏡,沒有荊州的東吳如同把自己的心臟暴露在敵人槍口下,敵軍可以輕易順江而下,東吳隨時有生命危險。所以説,荊州是東吳必爭之地。

呂蒙戰略部署的前提是幹掉關羽,他非常清楚劉備君臣的處境與為人。他認為劉備之所以還不敢動東吳,是因為東吳現在還算兵強馬壯,孫權也不算昏庸。如果不趁現在東吳這麼強盛的時候去幹掉劉備,那麼一旦形勢有所變化,東吳不那麼強大了,又怎麼可能打的過劉備。這不僅僅是對劉備性格的深刻認識,也是對蜀漢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刻剖析和解讀。站在劉備軍團的角度上看,順江而下直取東吳遠比翻山越嶺北伐曹魏要容易的多,孫權沒有曹魏那麼強大,而孫權賴以生存的長江劉備在荊州也共而有之。況且兩家尚處同盟,出奇不意的突襲會相當有效果。而且最要命的是,雖然諸葛亮主張同盟,但劉備卻持相反意見,他一直對東吳垂涎,總有吞吳自大的想法。

這樣一來,荊州這個掌握在敵人手裏的東吳護心鏡就必須要奪過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東吳從這一刻開始,要在呂蒙的率領下重新奪回荊州,奪回鬥爭的主導權和控制權,迴歸到孫策、周瑜時代的進攻性戰略。

其實爭奪荊州的具體過程相對來説更簡單,因為缺乏戰略頭腦的關羽根本不會是呂蒙等陰謀家的對手,而奪回荊州後需要直接面對的曹魏才是大問題,打下來能不能守得住?

呂蒙早就給出了答案。他建議以穩重見長的孫皎守南郡,也就是江陵,派勇猛的潘璋駐守白帝城扼守西邊要害,再由精通水戰的蔣欽率一萬兵做機動部隊,沿江進行守備,哪裏出現敵人就衝到哪裏去。最後由呂蒙親自帶兵拿下襄陽。這樣一整套荊州防禦體系就構成了,蔣欽率領的一萬精鋭水軍將在整個防禦體系中展現非常重要的作用,讓步兵為主的蜀軍和騎兵為主的魏軍望而生畏。按照這樣的部署,根本用不着劉備幫忙,東吳能夠以一己之力抵抗曹魏。而事實上,後來東吳順利佔領荊州以後,曹魏多次進攻都不敢把這裏作為突破點,可見呂蒙的分析很有獨到之處和預見性。

《三國志》上説,這是一封密信,是呂蒙偷偷獻給孫權的,而孫權對呂蒙這個整體戰略部署也相當滿意,有了荊州,東吳的安全才有了保障。這顯然比魯肅那個“有了劉備,東吳的安全才有了保障”的戰略更加靠譜。

呂蒙的計劃一直到魯肅去世才得以實施,就像他謀劃的那樣,荊州很快就被平定,東吳重新找回了主動權。但是東吳也要為魯肅的錯誤戰略買單:就在奪下荊州的前一年,孫權向曹操稱臣,開始了屈辱的魏吳同盟。

在走了七年的彎路之後,東吳終於重新站在了正確的軌道上,恢復了幾分孫策、周瑜當年的意氣風發。擁有了荊州,東吳就擁有了跟蜀漢和曹魏叫板的本錢,那麼下一步究竟是應該下對付蜀還是先對付吳呢?可惜呂蒙沒能給出答案就匆匆去世了。呂蒙在給孫權寫的信中説“蒙常有病”,可見驍勇善戰的呂蒙身體並不十分健康,他的去世讓東吳剛剛見到曙光就又披上一層陰影,也使東吳的進攻性戰略迴歸道路平添了許多坎坷,不得不剛剛重新起步就再次停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