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哪兩大錯誤決策對中國歷史貽誤千年

要點1:乾隆兩大歷史性錯誤決策,發生在海外開疆拓土成為時代潮流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表明中國對海外開疆擴土、對巨大的海洋利益、海外利益絲毫不感興趣,主動放棄了成為世界海洋大國的歷史性機會,這是中國失去海洋大國意識和海權意識的典型表現。

乾隆哪兩大錯誤決策對中國歷史貽誤千年

要點2:在涉及中國海權和海外利益的戰略問題上,乾隆的兩次錯誤決策在清代對外關係史上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此後,清朝政府涉及海外利益的昏招、敗招、損招竟接二連三,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地緣戰略環境。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峯。乾隆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不僅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而且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但是乾隆在位後期,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程度,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特別是乾隆的兩大錯誤決策,完全可以説是影響當代,貽誤千年。

一、乾隆的兩大錯誤決策

1、拒絕蘇祿蘇丹國(今菲律賓)成為中國一部分的請求

乾隆第一個錯誤決策是拒絕了蘇祿蘇丹國(今菲律賓)成為中國一部分的請求。1753年,蘇祿蘇丹國向清廷上《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將本國土地、丁户編入大清版圖,使菲律賓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以便依託中國,得到庇護。

菲律賓在漫長曆史時期內,其境內7000多個島嶼上雖有人居住,但並未形成國家形態,而最早到達菲律賓羣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公元226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將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前後歷時數年,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羣島等地,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

康泰回國後著有《吳時外國記》(俗稱“扶南傳”,扶南即柬埔寨),書中對到訪菲律賓作了記載。菲律賓這個羣島國家海岸線離中國島嶼最近距離尚不足200公里,其9500萬人口中,至今至少有1500萬人帶有華裔血統,是東南亞華裔血統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之一,至今仍具有鮮明華人特徵、且自認為華裔的菲律賓人,也在100萬以上,這一切都表明,菲律賓和中國之間,的確是有一些“固有”的關係。

但此時的乾隆皇帝正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對海岸線以外毫無興趣,甚至認為華僑都是“漢奸”,死不足惜,殖民者殺死華僑對中國有利,在這種思維定勢下,他對純屬“外人”的蘇祿的請求絲毫不在乎,蘇祿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的請求被婉言謝絕。

2、拒絕蘭芳共和國成為中國一部分的請求

乾隆的第二個錯誤決策是拒絕蘭芳共和國成為中國一部分的請求。1776年,在美國獨立的同一年,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裏曼丹(印度尼西亞人對婆羅洲的稱呼,今約有三分之二為印尼領土)西部,誕生了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蘭芳大統制共和國”,開國元首是廣東梅縣人羅芳伯,在世界諸國堪稱第一,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並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共和體制還早11年。

這是亞洲第一個現代共和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共和制國家之一。這個存在了110年的蘭芳共和國,是我國新興的市民階級(資產階級)在國內發展受阻的情況下,在國外建立的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927-932頁。)

羅芳伯這些人,都是滿清國的平民百姓,因為在故鄉生存環境艱難,不得已下了南洋。雖然飄泊海外,但仍然是滿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墳墓祠堂,以及親友家眷,都在國內。他們如果自立為王,對滿清皇帝來説,仍然屬於反叛。

抄家挖墳毀祠堂的事皇帝是幹得出來的,甚至還會派兵出海,進行征伐。羅芳伯他們不敢自立為王,所以,這個華人國家剛剛建國,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想把西婆羅洲這一大塊土地納入大清版圖,或變成藩屬國家。

意思是,我不敢自立為王,但朝廷下令封一個王總可以吧。但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蘭芳共和國攜手當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長達107年,直到19世紀末才由於國小力弱被荷蘭殖民者所滅。

當時荷蘭人一直有顧慮,不敢全面佔領,怕同文同種的中國干預,但清廷不把海外華僑當自己人,結果荷蘭人後來才放大膽子把該國徹底滅掉。

蘭芳共和國的首領稱大唐客長,後來因為情勢所迫,他們接受了荷蘭國王的敕封,成為荷蘭的自治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