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絕人寰!希特勒曾讓部隊吸食毒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世界的最大慘劇,在這場慘劇背後,同樣也客觀促進了醫學藥物的發展。據悉,人類曾在二戰中發明了青黴素、抗瘧疾藥、嗎啡等。這些藥物對軍隊戰力的保持、修復都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在為了保持戰力的同時,希特勒竟然劍走偏鋒,用冰毒、興奮劑保持德軍的戰鬥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慘絕人寰!希特勒曾讓部隊吸食毒品?

在藥品研發及生產領域,特殊的時代和需求,讓某些藥物備受關注。以青黴素為例,它與原子彈、雷達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三大發明,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這樣説:“青黴素是二戰時最偉大的發明。”除了青黴素,磺胺類藥物、抗瘧疾藥都在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製藥企業的黃金時代

特殊的歷史時期造就了特殊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的悲劇,但二戰後亦是製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根據報道,戰後初期,製藥公司面對着一個幾乎完全空白的領域(在發現青黴素之前,很少有藥物能有效治療疾病),在每一種主要藥物門類中,從止痛藥、抗炎藥到心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藥品,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尤其是在戰勝國美國,二戰後更是美國製藥業發展的輝煌年代,據統計,1954-1978年間,每年新藥品的回報率為20.9%,製藥企業的研發熱情高漲,大量費用(佔到銷售額的17%-18%)被投入到藥品研發中去。輝瑞、默克等製藥巨頭均在這個時候脱穎而出。青黴素、磺胺類藥物等在二戰期間挽救了大量生命,至今仍然廣泛應用於臨牀。

青黴素:二戰三大發明之一

作為一種臨牀廣泛應用的抗生素,青黴素的出現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青黴素的發現是一次意外,早在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一次外出度假時,因忘記了正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的細菌,後者不得不暴露在空氣中。3周後他歸來時,與空氣接觸過的葡萄球菌長出了一團青綠色黴菌,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他斷定這種黴菌在生產某種對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質,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1943年,製藥公司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藥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也有報道稱,美國製藥企業早在1942年就開始大批量生產青黴素。到1944年,藥物的供應已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除了傷員,在公共醫療中也開始應用。

國家衞計委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介紹,在二戰期間,製藥企業利用發酵工藝實現了青黴素的產業化生產,青黴素被大量使用。這在當時是一大進步,在這之前,青黴素的生產並未產業化,價格也比較高。

此後,青黴素及時搶救了許多傷病員。有關二戰的一幅宣傳畫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青黴素對於士兵和當時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性,宣傳畫中的標語為:“感謝青黴素,讓受傷士兵可以安然回家。”青黴素被盟軍士兵親切地稱為“救命藥”。青黴素與原子彈、雷達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三大發明。先後參與青黴素研發的弗萊明、錢恩、弗洛裏於194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正因為青黴素的發現及使用,還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抗生素的使用將人們的壽命平均延長了24歲。”孫忠實説道。

磺胺類藥物:青黴素之前的消炎殺菌藥

磺胺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抗感染藥,早在二戰之前的1936年便已經開始投入臨牀使用。在抗生素廣泛應用之前,磺胺類藥物是最好的殺菌藥物。磺胺的發現及使用在二戰中對抗細菌感染起很大作用,大量減少了二戰傷兵的死亡率。據報道,在傷口撒上磺胺粉以防感染,是每個美軍士兵都被教導的基礎戰場急救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中,每個美軍士兵都配發了掛在腰帶上的急救包,其中便裝有一包磺胺粉和一卷繃帶。磺胺粉和磺胺藥片也是戰場救護兵所攜帶的重要急救藥物。

孫忠實告訴記者,當時,外科醫生為傷員傷口消毒殺菌,一般都使用磺胺粉藥物,直到解放戰爭時,磺胺粉仍在使用,“通常是在清創後塗抹,可以消炎殺菌、防感染。”在青黴素產量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磺胺仍然是消炎殺菌藥物的一個選擇,“而且區別於青黴素的生物發酵工藝,磺胺是化學合成的藥物,容易獲得,戰爭期間的貢獻也很大。”

抗瘧疾藥:避免軍隊大幅減員

除了上述藥物,抗瘧疾藥也是二戰時比較有代表性的藥物。孫忠實介紹,二戰期間,在一些亞熱帶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及中國雲南、貴州等,難以控制的瘧疾疫情成為很多士兵的死亡原因,而非戰爭。部分軍隊因此導致的減員也比較嚴重。“正因為如此,抗瘧疾藥的發現及使用也在二戰期間產生重要影響。”

有資料顯示,1943年,前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院長詹姆斯·A·香農,擔任Goldwater紀念醫院的研究主管,並在藥理學家E.K.馬紹爾的介紹下,接受了美國政府的研究課題,從事抗瘧疾藥物的研究。氯胍和奎寧是當時用於抗瘧疾的主要藥物,二戰期間,抗瘧疾藥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保證士兵能夠遠離瘧疾。

嗎啡:常用鎮痛劑

眾所周知,以鴉片為原料製成的嗎啡是一種常用的鎮痛劑,其實從美國南北戰爭開始,在戰爭中就被使用,但一般都採用皮下注射。

嗎啡在二戰中也被各國軍醫作為鎮痛劑大量使用。美國則更進一步,根據報道,醫療兵能直接在一線為傷兵有效注射控制量的嗎啡,當然,這也與企業有關,施貴寶的西雷特嗎啡皮下注射器像一個迷你牙膏管,內有32毫克的嗎啡。管口密封,前裝一個雙頭針管,使用時下按針管以破封,然後進行皮下注射。注射完畢後將注射器別在傷者的領口,以便計算嗎啡用量,防止產生用藥過量。

冰毒:提神醒腦

據《參考消息》報道,德國《世界報》在3月13日發表的題為《給希特勒的士兵用的冰毒》的報道稱,飛行員不得在迷醉狀態下駕機。暈暈乎乎駕駛飛機的風險太大,但開飛機很累,尤其在戰時,特別是在敵佔區上空飛行期間。這種情況下,如果毒品在提神醒腦外還能提高注意力和反應能力,那麼它帶來的風險就比較小了。1939年和1940年德國國防軍戰果輝煌的速勝造就了“閃電戰”神話。在此期間,無數德國軍人其實是在靠毒品支撐戰鬥。尤其飛行員和裝甲兵都服用了上級發給自己的化學藥劑。

另外,在二戰中也有人服用興奮劑作為抗疲勞藥物,士兵們服用之後打仗可以更加勇敢,精力會非常旺盛,據説希特勒也服用過這種藥物。

有時候,戰爭就是這麼殘酷。好的統治者能夠發明新的藥物來保持軍隊戰鬥力,而那些戰爭惡魔卻只想着用毒品來麻醉士兵,可謂是喪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