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考古發現 金箔牆皮展現1700年前世俗生活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陳凌教授帶領的考古隊,在新疆南部的新和縣通古斯巴什古城東北部的發掘工作中獲得重大發現。

新疆考古發現 金箔牆皮展現1700年前世俗生活

“我們在古城發現了貼有金箔的牆皮,貼金塑像殘塊、佛塔頂部的塔剎等。”陳凌説,從出土的遺物推測,該城的始建年代應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魏晉(公元3~4世紀)時期。

通古斯巴什古城位於新和縣城西南44公里渭幹鄉,古城現存面積約5.7萬平方米,方形,用土坯砌成。牆基寬約4~8米,牆體殘存最高可達7米。古城四面有馬面,四角有角樓。

陳凌介紹:發掘區域為古城的北甕城,面積約800平方米。通過局部鑽探,發現通古斯巴什古城地層堆積超過5米。

“這説明該城文化堆積深厚,延續使用時間長。部分遺址進行過多次改造、利用,先後有多層房址堆積。由於經過多次改建和後代破壞,遺址殘損嚴重,發現有金箔牆皮的居址在古城內的東北角。”

記者看到貼有金箔的牆皮殘片,薄如信紙的金箔熠熠閃亮,顯示出高超的金箔打製工藝。牆皮呈微小的細波紋,似為專門製作,類似今天裝修用的壁磚。

“能住在這樣一個貼金的房子裏的人,大概非富即貴了。”陳凌説,“這處房址是什麼性質,曾經是什麼人居住和使用,都是值得追問的話題。”

一件約40釐米長的木雕塔剎讓陳凌如獲至寶,“這是佛塔的頂部建築殘存,很可惜不見佛塔,塔剎的頂部也有焚燒過的痕跡,這是因為新的房址就在原有的房址焚燒後建設。”陳凌説。

在這裏出土的古代錢幣,除唐代“建中通寶”外,還有不少漢代的五銖錢。“我們還發現了紋飾圖案精美的陶片、木刻、釉陶和玻璃器皿殘片,我們推測可能與波斯有關。”陳凌説。

“根據目前出土的遺物推測,該城的始建年代可以追溯至魏晉時期。由此也就引發了這座古城自始建以來延續至唐代到底是什麼性質,新和縣在漢—唐時代究竟處於怎樣的地位,這麼一個規模巨大的古城反覆利用又説明了什麼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將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斷地尋找和探索答案。”陳凌説。

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平定龜茲(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縣市),將安西都護府建於龜茲,並在天山以南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城修築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史稱“安西四鎮”。更早的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在今新疆輪台縣境內設西域都護府。通古斯巴什古城即在今輪台縣以西百餘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