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的美國女子為何到中國做戰地記者

美國歷史學家斯蒂芬·麥金農和詹妮絲·麥金農夫婦曾用10年時間寫就傳記《艾格尼絲·史沫特萊》、拼出一幅關於她的“拼圖”——一名普通的美國女子為何到中國做戰地記者?是什麼力量促使她堅定地支持中國共產黨、為中國共產黨奔走呼喊?

一名普通的美國女子為何到中國做戰地記者

“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給中國農民帶來希望,”上世紀30年代初,史沫特萊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回答了這個問題。而在此後近20年裏,這成為史沫特萊生命中最重要的信念。

史沫特萊1892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一個貧窮的家庭。1929年初,她作為《法蘭克福日報》特派記者踏上中國的土地,不顧國民黨當局的封鎖,報道中共領導的土地革命、反蔣鬥爭以及抗日戰爭。

史沫特萊陸續寫出了《中國紅軍在前進》《中國的戰歌》《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等近800萬字的著作,被譽為“熟知中國事實真相的、為數不多的外國作家之一”。

“《中國紅軍在前進》是史沫特萊撰寫的第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斯蒂芬·麥金農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她雖然沒有親歷長征,但是通過採訪在長征中倖存下來的紅軍官兵,記錄了這段偉大的歷史。”

“事實、數字和一路上千山萬水的名稱,都不足以説明紅軍長征的歷史性意義,它們更不能描繪出幾十萬參加長征的部隊的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以及他們所遭受的苦難,”這是史沫特萊筆下的紅軍長征。

“在她的筆下,紅軍是英雄。她的描述使人忍不住想起《羅蘭之歌》這類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史沫特萊的一位好友曾在《中國紅軍在前進》的書評中這樣説。

紅軍的英勇、使命感和對信仰的堅守深深感染了史沫特萊,她決定參與到這場偉大的革命鬥爭中去。麥金農夫婦在他們所著的史沫特萊傳記中,描述了身處上海的史沫特萊暗中為紅軍蒐集麻醉藥等救護用品,用實際行動支援紅軍的經歷。

資料顯示,1938年,史沫特萊成為中國紅十字會志願人員,參與動員和組織白求恩、柯棣華等外國醫生來華支援中國抗戰,她還與宋慶齡等人結下深厚友誼。

研究史沫特萊許多年,麥金農夫婦認為,對勞苦大眾的關愛與同情、疾惡如仇的個性使史沫特萊註定要和中國共產黨人站在一起。貧苦的出身、一生所經歷的磨難讓史沫特萊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看到人類最寶貴的東西——希望。她甚至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不能被吸收入黨曾經令史沫特萊深感沮喪,但這並沒有影響她在後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繼續堅定不移地支持中國共產黨。

“我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民的一員,我彷彿已經生根在那塊土地上了,”在史沫特萊有關中國的著作中,字裏行間都流露出對中國革命者和普通中國人的摯愛深情。

然而在離開中國後,史沫特萊再也沒能踏上這片她深愛的土地。另有資料顯示,史沫特萊從中國回到美國後,正是麥卡錫主義肆虐的時代,她承受了巨大的壓力。1949年,在強大的壓力和政治迫害下,她被迫離開美國前往英國,次年在準備重返中國時因病逝世,終年58歲。

斯人已逝,餘音仍存。人們永遠會記得史沫特萊筆下的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長征是革命戰爭史上偉大的史詩,而且不僅於此,”“長征已經完成,而紅軍正在繼續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