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翻譯官那些事 最早的記述出現在周朝

熒屏上有一部《親愛的翻譯官》正在熱播。翻譯官而今是高大上的職業,那麼古代有沒有這種職業呢?

古代翻譯官那些事 最早的記述出現在周朝

翻了下資料,發現翻譯官還真是一古老職業。關於翻譯官最早的記述出現在周朝,那時的“譯”專職從事北方民族語言的翻譯工作。《禮記·王制》如是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譯。”其中寄、象、狄乾的也是翻譯的工作。後來,佛經譯者在譯字前加翻,成為“翻譯”一詞,一直流傳至今。那為何不説翻寄、翻象、翻狄呢?中國古代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古人對譯的重視程度明顯高於寄、象、狄,稱其為翻譯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重視歸重視,翻譯官的地位卻不甚高。漢代有譯官令、九譯令,隸屬於九卿之一的大鴻臚,漢代郡官曰太守,縣官曰令。譯官令、九譯令的地位也高不到哪裏去。為什麼叫九譯令呢?北方民族眾多,交往時有時要經過多次轉譯才行,九譯是言其多。《後漢書》裏記載交趾南有個國家叫越裳,大概在今越南南方,要向周朝進貢白雉,“三象重譯”才行。而《尚書》大傳則記載:“周成王時,越裳氏重九譯而貢白雉。”大約就是要先派一個翻譯官將越裳國語言翻譯成其他的語言,再反反覆覆輾轉,才能譯成漢語,類似經歷一個“越裳語-廣東話-湖南話-湖北話-河南話……周朝官話”的過程,才翻譯成功。為紀念這事,周公還專門作了一首《越裳操》呢。

《警世通言》裏有一回故事叫《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講的是渤海國向大唐上國書,滿朝無人能識,李白不單讀出了國書,還寫了份答書,宣揚國威,渤海國表示降服。此乃小説家言,不足為憑。事實上,古代翻譯官可沒李白這樣拉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隨從裏有一位甘夫,乾的就是翻譯的事。甘夫是匈奴人,被漢朝俘虜,後被漢武帝任命為張騫團隊的嚮導兼翻譯官。甘夫不辱使命,助張騫成就了通西域的偉業。鄭和下西洋時,也有這麼一位翻譯官通事馬歡。馬歡寫了本《瀛涯勝覽》,被公認為研究鄭和的最重要的原始文獻之一。

明朝的徐光啟是官員,但不是翻譯官,他搞翻譯純粹是出於興趣。他跟利瑪竇等傳教士合作翻譯了《幾何原理》等書,堪稱中國古代看西方的第一人。

清朝大貪官和珅居然還是位翻譯人才。他精通漢、滿、蒙、藏四門語言,處理英國使節馬戛爾尼來訪等外交事宜時,也十分得體。有人説和珅僅憑英俊相貌才獲乾隆恩寵,看來不確,和珅還是頗有些才幹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設立同文館,專門培養英文、法文、俄文等語種的翻譯人才,中國的翻譯事業至此才真正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