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身世謎 究竟誰是愛新覺羅·弘曆的親爹?

開國皇帝往往是出身於草莽,擱現在説叫草根,他可能原來就是個無名小卒,我們不知道他具體出身於哪兒也很正常。其實,中國有不少開國皇帝自己也説不清楚他爹媽是哪兒來的,有的甚至在做皇帝之前家裏人都死光了,所以努爾哈赤的身世之謎很正常。但是,我們這節要説的這個有身世之謎的皇帝是誰呢?乾隆皇帝。説起這乾隆皇帝,大家説這可是正根啊!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説來也挺奇怪的,雍正行四,乾隆也是,這爺兒倆都被稱為“四爺”。當年乾隆小的時候,等於是康熙隔輩指認,説這小子不錯,將來即位的話能擔大任。

乾隆身世謎 究竟誰是愛新覺羅·弘曆的親爹?

據説他們去打獵,打獵的時候把一頭熊給弄死了,但是這熊沒死透,又起來了,張牙舞爪地奔康熙撲過去。這個時候乾隆雖然還小,但是他一下子就站在這個熊和康熙之間,高聲斷喝,替他祖父擋了一下。當然了,這熊當時重傷垂死,掙扎幾下就死透了。但這個事給康熙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覺得弘曆這孩子知道護着他,而且勇氣過人。所以,那個時候康熙就隔輩指認了説自己兒子這一輩裏頭雍正是皇上,再下一輩就是乾隆(弘曆)歷史上記載説乾隆是雍正的老婆鈕祜祿氏所生的孩子。

所以就有人問了,既然有這麼明晰的傳承了,這還有什麼身世之謎呢?因為民間傳説,包括小説裏頭,都有不少質疑:有人説乾隆有一半漢族血統,説他是雍正跟一個漢族宮女私生的。

可是雍正他不在乎這事,跟皇上一説,這事兒就過去了。沒想到過了幾個月避暑山莊那邊説孩子要生了,這孩子要生下來那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血脈,這可怎麼弄呢?當時管事的一看,上頭沒下令啊!於是把這個宮女領到馬圈裏頭,宮女就把孩子生到馬圈裏了。但生完之後康熙知道了,説這是他的孫子,雍正的孩子,那不能擱在那兒。

因為這孩子的母親是個漢族的宮女,當時滿漢不通婚,再一個是這個宮女身份太低微了,所以當時康熙説把這孩子過繼給雍正的夫人,也就是雍親王當時的福晉鈕祜祿氏給養着,這孩子算鈕鈷祿氏的。那麼,這宮女叫什麼呢?姓李,叫李金桂。

所以後來有人説這乾隆不是生在雍和宮,而是生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歷史上還真有一定的證據。乾隆四十三年(1778),有一個人中了進士,後來當了户部主事,説白了就是財政部司長。這個人叫管世銘,他曾經在承德避暑山莊題詩。他題的詩裏頭就露出這麼個意思來了,就説乾隆是在這兒出生的。據説乾隆每年在雍正死那兩天的忌日,都要到承德避暑山莊待兩天,有人説這是在紀念自己的出生地。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紮實的證據,乾隆在位60 年,主動要求退下來,為什麼呢?自個兒爺爺康熙在位61 年,他可不敢超過聖祖。乾隆是在85歲那年退下來的,又活了四年才死——當了四年太上皇。乾隆當太上皇期間過生日,這時候兒子嘉慶已經是皇帝了,得給太上皇祝壽,得寫詩,寫詩的時候就提到我父皇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

這個事在朝為官的陳閣老心裏很清楚,雍正是想要個男孩,因為他只有生出子嗣才可能在康熙那兒更加得寵。恰巧這時候雍正的夫人生的是個女兒,於是就來了個“狸貓換太子”給換走了。陳閣老知道這事只能“打落牙往肚子裏咽,胳膊折了退袖裏”,這事不能聲張,而且一聲張必有殺身大禍,所以陳閣老回家後,琢磨來琢磨去,不想惹這禍,就給皇上上道奏摺,意思説自己歲數大了,身體不好,不能在朝為官,請求致仕。

什麼是致仕?就是退休回家。所以春秋鼎盛之年,陳閣老帶着家人回到浙江海寧老家了。後來有人給出種種佐證,説陳閣老兒子讓人換了,他的兒子就是乾隆。

金庸的小説《書劍恩仇錄》裏寫得很清楚,説這有好多證據。陳閣老不是把雍正的女兒抱走了嗎?這女兒其實等於是公主,那是雍正的孩子,説後來陳閣老這個女兒出嫁以後,專門在老家給她修了個樓,大家就管這叫公主樓。因為陳閣老清楚這不是我的孩子,這是公主,得尊重,得拿她當回事兒。

後人根據這個説三道四,説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就是看自己親生爹媽去了。而且,乾隆還給陳家題了一個“春暉堂”牌匾。

“春暉”這兩字不是亂用的。大家都知道唐代大詩人孟郊寫的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現在一説“春暉”,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所以,乾隆平白無故題“春暉堂”幹嗎?這不就是在祭奠自己的母親嗎?

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其實真實的情況是,是有春暉堂這塊匾,可那不是乾隆題的,也不是題給海寧陳家的,但確實是題給姓陳的人家的。這還是康熙在世的時候,題給一個叫陳元龍的大學士。陳元龍跟康熙説他能有今天,全靠父母嘔心瀝血,結果這事感動了康熙,康熙就説給他題個字,讓他擱在家中祠堂上,就叫“春暉堂”,來表示父母對他的養育之恩。所以説乾隆題字“春暉堂”這事在嚴格意義上來説是子虛烏有的。那麼,怎麼解釋乾隆下江南的時候多次到海寧呢?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到海寧,這是因為海寧出海鹽。鹽是官府控制的東西,這裏海鹽產量這麼大,而且是大清財政的重要收入,乾隆下來視察一下,大家應該沒什麼不能理解的。再者,當時錢塘江多次決口,工部在錢塘江這兒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那麼乾隆到這兒視察,到這個地方看看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有何不可呢?所以説這些事都是可以理解的。

還有人説既然沒有什麼證據,怎麼還能傳這麼些年呢?這個其實是國人在心理上的一種發泄。怎麼説呢?孫中山先生建立同盟會,他的目標是什麼?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當然,這“韃虜”孫中山先生當時是指腐敗的清政府,不是説要挑起民族矛盾。但是漢滿之爭到了民國之前那段時間確實非常激烈。很多人在這種思維帶動之下,就容易在這個漢滿之爭上做文章,包括前面我們説乾隆他母親是漢族的宮女,那意思是説乾隆的血統不純,其實是在削弱滿族人的這種內心自尊。

金庸小時候滿耳朵聽的都是這事,再加上他是海寧人,大家想,他家鄉能不傳這個事兒嗎?所以金庸後來就把這個傳説寫到小説裏了。但是金庸在後記裏説明陳家洛只是個杜撰的人物,至於乾隆是海寧陳閣老的孩子這個傳説也是小時候聽説來的,金庸先生對待這個事還是挺客觀的。

所以我想,我們有時候會根據聽到的民間傳説把一些歷史上未解之謎演化成多種多樣的版本。其實這裏頭大家要注意,一定要關注這個傳説是什麼時代產生的。

因為這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一定跟這個時代某些人的政治訴求、某些人的好惡,以及這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等有直接關係。只有這個時代的風俗習慣到這兒的時候,有人覺得應該用這種方式解釋歷史更加合理的時候,才會產生這樣的傳説。所以沒有憑空產生的傳説,這都和我們本民族的一些民族習慣等各個方面密切關聯。所以説,如果沒有後來的辛亥革命這個階段,對乾隆的身世可能最多是稗官野史裏偶爾提一句,不會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多人還在想乾隆是漢人還是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