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歷史 德昂族民族簡介

德昂族,又稱“崩龍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國一側居住在雲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深山中,緬甸一側居住在撣邦、克欽邦等地的深山中,與傣族(撣族)、景頗族(克欽族)、佤族等民族交往密切。歷史上,德昂族曾被稱為“撲子”、“茫人”、“蒲人”等稱呼,自清代起,史籍乾隆《東華錄》,光緒《永昌府志》等書根據傣族對他們的稱呼並記載為“崩龍”,當地漢族又根據他們婦女服飾的特點,分別把“別列”支系稱為“紅崩龍”,“汝買”支系稱為“黑崩龍”,“汝波”支系稱為“花崩龍”。解放後民族識別時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來根據本民族意願,並報國務院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稱為”德昂族”。

德昂族歷史 德昂族民族簡介

德昂族有汝旺、汝果、汝峨、汝進、汝本、汝波、汝別牙、汝買阿、汝昂、汝臘、汝王、汝科、汝別列、幹得別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多種支系。而中國德宏的德昂族則自稱“德昂”,臨滄的德昂族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巖”、“巖洞”的意思。

“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中國境內約有1.6萬(1990年)德昂族;緬甸境內有30萬左右的德昂族,並擁有3000千人左右的武裝部隊“德昂民族解放軍”。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老一輩的德昂族都通曉傣語,年輕人一輩都會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