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連營七百里之戰 歷史典故出處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鋭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火燒連營七百里之戰 歷史典故出處

大戰坡是猇亭之戰,火攻連營七百里的前鋒陣地。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皇位,號照烈帝。登位後,劉備執意孤行,一心要為關羽報仇,統帥20萬兵馬進攻東吳。開戰之初,蜀軍順利攻下吳國巫縣,直取秭歸。之後,便沿長江兩岸,經夷七百餘里,安營紮寨40多處,並用樹木編成柵欄連起軍營形成長蛇陣。劉備佈下天羅地網,坐等吳軍來攻,誓要滅敵無回。

公元221年歲末,東吳第四任都督——陸遜,一位文質彬彬的書生,帶着孫權賜給的寶劍印綬,統帥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5萬兵馬,水陸並進,沿江而上,直奔宜都。陸遜在弄清蜀軍首、尾兵營、兩岸兵力佈署後,又在大將徐盛、丁奉的陪同下,騎馬察看了荊門山至宜都江南的地形、地物,最後選中距江北蜀軍前鋒20裏,江南蜀軍前鋒30裏,吳軍大本營宜都20裏的一片崗坡地——大戰坡,設為前鋒帥府。此地居高臨下,能攻能守,便於迴旋。同時,長江、清江於此匯合,水陸軍更是易於統一指揮。

大戰坡上,一下子變成前鋒帥府地,扯起了鎮西大將軍——“陸”字帥旗。可是,在眾人眼裏,陸遜不過一介書生,根本擔當不起一軍之帥的重任。不僅劉備、關羽瞧不起他,就連吳軍將領也都沒把他放在眼裏。陸遜並不理會眾人的輕視,照例升帳議事,在大戰坡上召開了第一次軍事會,眾將勉強參加。將軍們看到蜀軍步步逼來,得寸進尺七百餘里,異口同聲地要趕快與蜀軍交鋒,將敵人趕回西蜀,給劉備一個下馬威。陸遜卻不緊不慢的説:“主上命我為大將,督軍破蜀。我自有辦法,眾將現只需堅守陣地,到時聽我調遣即可,不必急攻。”大將周泰起身説:“主上之子孫恆被困守於夷陵城中,內無糧食,外無救兵,望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孫恆,以安主上之心。”陸遜説:“我素知孫恆深得軍心,定能堅守,不必救之,待我們破蜀後,他們自然解圍。”眾將們暗自冷笑,退出帥府。

第五天,陸遜召開第二次軍事會,參會眾將都懶洋洋的。陸遜對大家説:“我承奉主上命令,總督督軍,現命各位繼續堅守,如有不遵者,將以軍法處置。”老將韓當説:打退蜀軍,宜早不宜遲。你身為大都督,一味堅守,必是讓吳軍坐以待斃。我等都不是貪生怕死之輩,望都督調撥軍馬,分頭徵進,以圖大事。大家越聽越激昂,都應聲而言:“韓將軍言之有理,我們都願意決一死戰!”

陸遜聽畢,掣劍在手,厲聲説:“我雖是個讀書人,但今有幸蒙主上重託,就必定盡我所能,擊退蜀軍。所以諸將必聽我軍令,等待時機,不許妄動,如有違令者皆斬!”眾將軍無言以對,憤憤退出帥府。

吳蜀兩軍對峙從公元222年正月一直拖到六月。陸遜日日坐鎮大戰坡,觀察天氣及蜀軍的變化。到了酷熱的六月,連着二十多天沒下雨,東南風順江而刮,捲起三尺高的浪花。大暑過後,陸遜在大戰坡帥府召集第三次軍事會,他向眾將宣佈:“只在今、明兩天,即向蜀營進攻。”哪知將士們都不以為然的説:“要打劉備,早就該動手。拖了這麼久,讓他們推近了五、六百里,現在打不會有好處。”

陸遜向大家解釋説:“開戰之初,敵我兩軍力量懸殊,且蜀軍士氣旺盛,我們區區5萬人不可能輕易取勝。現在拖了半年,蜀兵在軍營裏蟲叮蚊咬,草枯樹黃,極為疲勞,戰鬥力被大大削弱。今天晚上,你們每人帶好用幹竹子茅草裹的火種,於三更前埋伏在敵營周圍,一到三更,放火燒營。”當天夜裏,猇亭軍營、荊門山軍營一齊起火,火勢隨着猛烈的東南風沿江向西而刮,前後火海象兩條火龍朝西奔跑,等劉備發現燒營時,已來不及對付了。僅僅幾天內,劉備20萬大軍,燒的燒、逃的逃,全線潰敗。劉備敗回白帝城後,便病倒了。他又悔又恨地説:“讓我敗在一個書生手裏,真是天意作惡呀!”

從此,這片崗地,便被稱為大戰坡,以稱道足智多謀的陸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