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是誰?為什麼哥舒翰要背叛大唐?

哥舒翰(?-757年),突騎施(西突厥別部)首領哥舒部落人 ,唐朝名將。

哥舒翰是誰?為什麼哥舒翰要背叛大唐?

大帳內,志得意滿的安祿山輕蔑的對哥舒翰説:“汝常易我(看不起我),今何如?”哥舒翰腦海翻騰:他壯年時被提拔於行伍之間,一生為大唐經營西北,每戰必克,未嘗一敗。而不久前,自己被迫率領二十萬大軍出關與叛軍交戰,全軍覆沒,聲名掃地。更慘的是,之後又被自己的部將捆綁至叛軍大營投降。

而叛軍的首領偏偏是自己生平最看不起的安祿山……思考一番後,哥舒翰平靜地説道:“肉眼不識陛下,遂至於此。陛下為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填在河南,魯炅在南陽,但留臣,臣以尺書招之,不日平矣。”安祿山聽後仰天大笑。

等到哥舒翰收到李光弼等人的回信,他看到信上全都是寫着:你為何不去死呢?

久經沙場、威武不屈、名震西陲的大將哥舒翰此時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諱,投降變節?我們不妨假設一下。

其一,因為不能再回到李唐一方而變節?

在哥舒翰統兵禦敵之前,高仙芝、封常青已經和叛軍交過手。不幸的是高、封二人兵敗,被唐玄宗賜死。再者,哥舒翰駐軍潼關時,手握大唐二十萬主力軍,這讓楊國忠感到存在着威脅。偏偏此時,哥舒翰部將向他建議回師誅殺楊國忠。哥舒翰不從,可是此事依然為楊國忠所知。

如今在他敗軍之際,楊國忠豈能放過這落井下石的好時機?基於這兩個原因,哥舒翰的部將認為,若是再回到李唐一方,必遭處死。

所以説哥舒翰回不去了。可是大將就是大將,他還是忠於李唐——他回去了。“軍既敗,翰引數百騎絕河還營,羸兵裁八千,至潼津,收散卒復守關。”此時他並沒有想過回來後會不會被處死,而是堅定的要平叛到底。被綁在馬上時還説“吾寧效仙芝死,汝舍我。”

要不是部將火拔歸仁把他綁到安祿山大營去投降,歷史估計就要改寫了。所以,因為不能再回到李唐一方而變節,這是不能成立的。

其二,看到大勢已去而投降變節?

這似乎是一個好的推論,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決戰前,哥舒翰建議自己固守潼關,讓郭子儀和李光弼遙擊安祿山大本營范陽一帶,這樣便會穩操勝券。這明説此時唐軍是握住主動權的,形勢對叛軍不利(《新唐書•哥舒翰傳》“(哥舒翰)數奏言:‘祿山雖竊據河朔,不得人心,請持重以敝之,待其離隙,可不血刃而禽。’……時子儀、光弼遙計曰:翰病且耄,賊素知之,諸軍烏合不足戰。今賊悉鋭兵南破宛、洛,而以餘眾守幽州,吾直搗之,覆其巢窟,質叛族以招逆徒,祿山之首可致。’”)

等到靈寶一戰,唐軍主力損失殆盡。自己被俘,潼關失守,帝都長安危在旦夕。似乎安祿山大事必成,就要改朝換代了。所以自己被俘之後,立即投降未來的開國皇帝這也是合情合理。

可是,哥舒翰畢竟是從軍多年的大將一名,天下大勢他必定了然於心。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在這個時候民心還是向唐的。就連安祿山起兵反唐時,也不敢旗幟鮮明地説:打倒大唐帝國主義!而是以“清君側”、誅殺奸臣楊國忠為名出師。

再者,此時李光弼、郭子儀、顏杲卿和張巡等還握有一定實力的軍隊,尚能與安祿山一拼。而當時的經濟要地“揚一益二”——揚州和益州都沒有被叛軍佔領,甚至揚州一帶的軍糧還源源不斷的送到長安一代給唐軍。最後,此時唐朝與突厥關係不錯,唐還可能借助這一外援,而之後事情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事實。

由此可知,唐軍和安祿山之間的戰爭,勝負或未易量。哥舒翰既然知道這一形式,他又怎麼會“擇主而事”呢?這一説法也不成立。

其三,為苟全性命而投降?

平日裏,哥舒翰嗜好喝酒和女色(《新唐書•哥舒翰傳》翰耆酒,極聲色)。也許被綁到敵營之後,他對生活還有所欲求。於是乎,會像明末洪承疇一樣抵不住生活的誘惑而投降。

但是,哥舒大將“能讀《左氏春秋》、《漢書》,通大義。”是一個光明磊落的大丈夫。當年哥舒翰的上司李忠嗣因饞言下獄,適逢此時唐玄宗招哥舒翰入朝。

他有意藉此機營救上司,有人勸哥舒翰多拿一些金帛去營救王忠嗣,哥舒翰坦言,“使吾計從,奚取於是?不行,用此足矣”,只帶一個包裹入朝。(史書記載:會忠嗣被罪,帝召翰入朝,部將請齎金帛以救忠嗣,翰但齎樸裝,曰:“使吾計從,奚取於是?不行,用此足矣。”)如此有氣節的人,怎麼會因酒色而變節?

況且要投降給他平日裏最看不起的安祿山,這萬萬做不到。另外,他的兒子哥舒曜還在李唐,他投降了兒子豈能不受到連累?這樣,這個理由也是説不通的。

那哥舒翰為什麼要"變節"呢?

筆者認為:他沒有變節!哥舒翰知春秋大義,戰敗後仍然想着保住潼關,這説明主觀上他是不想投降的。再者,被俘後,他除了寫信想招降李光弼等人之外,正史也沒記載過再為叛軍出謀畫策,相反他被安祿山囚禁起來了。而且,一年之後,被安慶緒敗渡黃河時所殺。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哥舒翰被脅迫到敵營後,他思考一番後要效仿李陵。

於是他心生一計——借刀殺人,他假裝投降,促使安祿山殺掉叛將火拔歸仁。果然,(安祿山令部下)執火拔歸仁,曰:“背主忘義,吾不爾容。”接着哥舒翰説要寫信招降唐將,以取得安祿山的信任。再暫且存活下來的時候,從中取事,趁機歸唐。這也就解釋了他敢冒變節的罵名而寫信給李光弼等人一事了。

只可惜,安祿山和安慶緒都是狡猾人物。他們始終對哥舒翰戒備有加,既不相信他,也不對他寬鬆看待。最終,哥舒翰沒能躲過那把奪命大刀,自然也就回不了唐營了。

安史之亂,是歷史對唐玄宗和楊國忠怠政、亂政的懲罰,也是滿是缺漏的封建制度的必然結果。高仙芝、哥舒翰以及廣大因戰爭而失去生命的人,都不過是那個時代的殉葬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