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在西方人眼中是什麼樣?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傳至少已有300年的歷史。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孔子學説被介紹到西方後,孔子就與希臘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亞一樣,相信和諧、等級、社會秩序和奉行愛國主義。絕大部分西方人對孔子尊敬有加。德國柏林得月園的人口處,矗立着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名言。德國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為教育學的奠基人。

孔夫子在西方人眼中是什麼樣?

德國前總統約翰內斯勞説:中國的先哲孔子在德國廣為人知。他的至理名言至今依然能給人們深刻的啟迪。這位古代東方哲人的形象出現在這個偉大哲學家輩出的國度的公共場所本身,就説明了孔子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整個西方,孔子也備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國人還尊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993年,一位名叫莫格(WilliamReesMogg)的學者在漢堡發現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文。這大概是僅有的一本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譯本。這個英譯本是從法譯本轉移過來的。法譯本又是從拉丁文譯本轉譯過來的。該書的前言中説:“這位哲學家(孔子)的道德是無限輝煌的。”最早把儒學介紹給西方人的是明清時期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

這些傳教士把“孔夫子”譯成拉丁文“Confucius”。這個詞在西方一直沿用至今。一位名叫利瑪竇的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27年,是他將《論語》翻譯成了拉丁文,並於168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以後才轉譯成其他文字在西方流傳。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在西方流傳至少已有300年的歷史。

這些傳教士來中國的目的是傳教,但是到了中國以後,他們為儒家思想所吸引,花費了大量心血向西方世界翻譯介紹儒家思想。理雅各(JamesLegge)就是典型的一例。他窮幾十年之心血翻譯四書五經。

孔子的學説被介紹到西方後,孔子就與希臘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享有盛名。莫格稱孔子是“偉大文明奠基者”,他為此寫了《他説的仍在實行》一文,文中感歎道:“孔子的教誨屬於全人類。他和莎士比亞一樣,都有着實用主義哲學:相信和諧、等級、社會秩序和奉行愛國主義。”

羅馬傳教士來到中國,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時候,他們震驚了,因為耶穌也曾説過:“你們想讓別人怎麼對待自己,就應該怎麼對待別人。”但是,耶穌比孔子要晚整整5個世紀!正因為如此,西方人對孔子更是尊敬有加。

在整個西方,孔子也備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所謂中國人,是我們的驕傲和財富。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