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曉“八路軍” “七路半”你知道嗎?

在抗戰時期,有很多“能打”的國軍將領,比如薛嶽,比如衞立煌,比如杜聿明,比如張靈甫。其實,傅作義也位列其中。

家喻户曉“八路軍” “七路半”你知道嗎?

提到傅作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和平解放北平”。這件事,幾乎成了傅作義的一個標籤。可是傅作義還有另一個標籤,那就是“五原大捷”。

在這場與日軍硬碰硬的激烈肉搏戰中,傅作義不惜巨大的傷亡,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並擊斃了日軍的一隻中將。此戰之後,舉國歡慶,揚眉吐氣。

這場“五原大捷”到底有多重要呢?我們可以從一個細節中看出端倪:此戰結束後,當時的國民政府授予了傅作義一枚“國光勛章”。這種勛章有多寶貴呢?到抗日戰爭結束為止,這種勛章一共只授出了兩枚。另一枚授予的是蔣介石。

現在,你可以看出“五原大捷”的分量了吧?

在以保存實力為第一準則的“非嫡系”國軍將領中,傅作義是真心抗日的。為了抗戰,他甚至可以不惜血本。比如在“五原大捷”中,很多連隊都是傷亡過半。

同時,傅作義還與同屬國軍序列的“八路軍”關係搞得很融洽。大家是兄弟部隊,都是為國家、為民族打鬼子的,本該如此。

傅作義不但與八路軍的將領書信來往,有時候還請駐防在附近的八路軍將領一起聚餐。當然,不管書信還是聚餐,談的都是如何帶兵、如何抗日的大事。

傅作義對於八路軍的紀律嚴明非常欣賞。於是,在自己的35軍中,他也頒佈了《十項紀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借鑑了八路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同時,傅作義認為八路軍的紀律嚴明,主要是因為部隊中有政委,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於是,他也在各級部隊中設立了政治機構,以做好官兵的政治思想工作。

眼看着傅作義越學越像八路軍,他的老領導閻錫山酸溜溜地發話了,聲稱傅作義“把隊伍帶得赤化了,35軍已成為七路半了……”

傅作義一笑了之,並沒太把老領導的話當回事兒。

抗戰勝利後,傅作義本來是想辭去軍職的。但四次辭職報告,都被打了回來。於是,他只好帶領這支“七路半”軍與原來的“八路軍”為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