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蘭亭集序

書法史上流傳着一段關於《蘭亭序》的千古傳奇的故事: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九年級,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褉,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邊,由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水中,隨風而動,羽觴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是作不出來,可就要罰酒三觥。正在眾人沉醉在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彙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家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記敍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王羲之的故事 蘭亭集序

翌日,王羲之酒醒後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峯之作,自己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揮。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蒐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祕氣氛。

唐人記載蘭亭故事有兩種版本。劉悚《隋唐嘉話》記:“王右軍《蘭亭序》,樑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眾所得。……果師死後,弟子僧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后,見拓本驚喜,乃貴价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祕於昭陵。”

《太平廣記》收何延之《蘭亭記》記載大有不同。何文稱,至貞觀中,太宗鋭意學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後訪知在辯才處,三次召見,辯才詭稱經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後辨才誇耀所藏,出示其懸於屋樑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此帖長安覆命。太宗命拓數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於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何延之自雲,以上故事系聞辯才弟子元素於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説。

劉、何二説,情節懸異。一般以為,何説漂浮失實,劉説翔實可信,騙取與耳語沒有了。兩者情節雖異,但《蘭亭序》真跡埋入昭陵,説法卻一致。

此事又有餘波。據《新五代史温韜傳》,後梁耀州節度使温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牀,牀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依此記載,則《蘭亭》真跡經“劫陵賊”温韜之手又復見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説,《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然此後《蘭亭》真跡消息便杳如黃鶴,其下落如何,更是謎中之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