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的主要建築 大明宮裏有哪些重要景點?

丹鳳門

大明宮的主要建築 大明宮裏有哪些重要景點?

丹鳳門是唐大明宮中軸線上的正南門,東西長達200米,其長度、質量、規格為隋唐城門之最,體現其千般尊嚴、萬般氣象的皇家氣派。它的規制之高、規模之大均創都城門闕之最,對研究唐長安城和中國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

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北面正對含元殿,兩者之間為長600餘米的御道。丹鳳門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是大規模營築大明宮時,於大明宮南牆也即長安城北郭牆東段開闢修建的。肅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鳳門”,不久複名“丹鳳門”。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為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宮諸門中規格最高。丹鳳門上有高大的門樓,是唐朝皇帝舉行登基、宣佈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丹鳳門遺址位於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2005年發掘時實測門闕墩台東西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開五孔門道,門道各寬8.5米,道中設石門檻,與史籍中“鳳門五開,十扇開閉”記載相符。墩台兩邊宮城內側各築一條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用以登城。

2010年10月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內部設置為一樓是多媒體展示大明宮與丹鳳門,二樓東邊是大明宮文物展示區,西邊是丹鳳門遺址參觀平台。

前朝三殿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於丹鳳門以北約600米處、龍首原的南沿,是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之所,俗稱“外朝”。主殿面闊十一間,加上副階為十三間,進深四間,加上副階為六間,每間寬5.3米。實測殿基高於平地15.6米,東西長200米,南北長100米,總面積27600平方米,四周有寬5米的副階。在主殿的東南和西南方向分別有三出闕翔鸞閣和棲鳳閣,各以曲尺形廊廡與主殿相連,整組建築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一條長78米、以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表面鋪設花磚。在龍尾道的前方還有一座宮門,可能是牌坊式建築,其左右各有橫貫東西的隔牆。含元殿建造時充分利用了龍首原的高地,居高臨下,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形容了它當時的巍峨氣勢。

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約300米處是宣政殿,為皇帝臨朝聽政之所,稱為“中朝”。殿基東西長70米,南北寬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別有中書省、門下省和弘文館、史館、御史台館等官署。在殿前130米處,有三門並列的宣政門,左右是橫貫式的宮牆,牆、殿之間形成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於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羣臣在這裏朝見皇帝,稱為“入閣”。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紫宸殿

紫宸殿位於宣政殿以北95米處,稱為“內朝”,羣臣在這裏朝見皇帝,稱為“入閣”。宣政殿之後有紫宸門,門內有紫宸殿,為寢區主殿。紫宸殿東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東西並列,是皇帝日常活動之所。紫宸殿北有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殿區。紫宸殿為第三大殿,是大明宮的內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間的一般議事,多在此殿,故也稱天子便殿。

含元、宣政、紫宸組成的外朝、中朝、內朝格局多為後世的宮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這種格局的體現。

內庭建築大明宮的北部為園林區,建築佈局疏朗,形式多樣。紫宸殿以北約200米處即為龍首原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面積約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狀接近橢圓形,在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高5米多,稱作蓬萊山。池的沿岸建有迴廊,附近還有多座亭台樓閣和殿宇廳堂。

麟德殿

麟德殿位於大明宮的西北部,是宮內規模最大的別殿,建於高宗麟德年間,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樂舞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所。殿基用夯土砌築,四壁鋪磚,實測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餘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後毗連的三座大殿,分上下兩層。東西側分別有對稱的鬱儀樓和結鄰樓以飛廊與主殿上層連通,樓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整個麟德殿的總建築面積達12300平方米,周圍有迴廊環繞,已在遺址的基礎上覆原了其平面佈局。

道教宮殿

唐朝的統治者崇尚道教,認老子為祖先,因此在大明宮內也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道教建築。三清殿位於宮城的東北隅,殿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台上是樓閣式建築。此外,清思殿、大福殿等遺址也是重要的考古發掘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