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官員為什麼都有兩個年齡?他們有何目的

據南宋官員洪邁説,幾乎每個領導都有兩個年齡,一個叫“實年”,另一個叫“官年”。

南宋的官員為什麼都有兩個年齡?他們有何目的

顧名思義,實年就是實際年齡,官年就是檔案年齡,這兩種年齡相差甚遠。

洪邁舉例説:“江東提刑李信甫,雖春秋過七十,而官年損其五;知房州章騆六十八歲,而官年增其三。”江東公安廳廳長(提刑)李信甫實際年齡七十歲,檔案年齡卻只有六十五歲;房州市長(知州)章騆實際年齡六十八歲,檔案年齡卻到了七十一歲,由此可見,檔案年齡可能比實際年齡大幾歲,也可能比實際年齡小几歲,這在宋朝官場上都是很常見的事情。

宋朝官員為什麼不如實填報年齡呢?原因各別,下面我們來捋一捋。

宋太宗在位時,科舉考試是有年齡限制的,過了六十歲就不能再考,就算考中了也不能做官;另一方面,科舉考試的錄取率又很低,這一屆考不上,下一屆還是考不上,連續考上十幾屆,六十歲到了,沒資格再考了。

為了延長考試期限,一部分不自信的考生就會瞞報年齡,本來三十歲,報成二十歲,可以多考幾屆,等這批瞞報年齡的考生做了官,其檔案年齡自然跟着考試時填報的年齡走,於是他們的官年統統要比實年小。

後來宋仁宗即位,政策變了,朝廷對屢次敗北的老年考生大發慈悲:只要年滿六十歲,無論考中與否,統統給予官銜,恩旨一下,考生們又開始多報年齡,本來五十歲,報成六十歲,以便在考試過後白混一個官銜,像這樣的考生做了官,其檔案年齡肯定會比實際年齡大。

北宋前期沒有規範的退休制度,國家幹部年過七十也不一定能退休,就算退了休也不一定拿到退休金,除非在任時做的貢獻特別大,特別受皇帝寵幸,才有可能“恩許致仕,賞以半俸”,即經過皇帝恩准退休,並按在任時工資標準的一半發放退休金。大多數幹部不可能得到“恩許致仕”的機會,一卸任就斷了經濟來源,故此要想法設法多幹幾年,拼命延遲退休的時間,怎樣才能延遲退休時間呢?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瞞報年齡。

到了北宋中後期,政策又變了:國家幹部年滿七十必須退休(皇帝特旨挽留者除外),退休後的待遇比在任時還要好,“敕與一子官,如分司官給全俸。”(《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8)不但繼續發放全額工資,還能讓一個兒子免試為官,如此一來,老幹部們爭着退休,可是退休得年滿七十啊,於是他們又多報年齡,好讓自己提前退休,好讓兒孫早日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