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樣的?

在漢代,一直是推行察舉徵辟等制度,也就是由地方和中央的三公等官員負責瞭解、考核並徵召一些人到朝廷當官。徵召的對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秀才,一種是孝廉。秀才主要是對儒家經典比較瞭解,而孝廉則是孝順父母。到了東漢桓靈時期,察舉徵辟等制度已經非常腐敗,於是有出現歌謠:

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樣的?

舉孝廉,不知書,舉秀才,父別居

一些地方官宦子弟,為了出仕,用盡種種手段為自己謀取名聲,秀才比較容易考察出真才實學,於是大多數人都是從孝廉出身,只要是對父母比較好,就可以出來當官,漸漸的,推薦出來的人,品質變得比較差。還有,一些真正有才學,但是門第低下沒有辦法得到官員的賞識,就只能默默無聞了。在曹操時代,看到漢末的官場腐敗,於是毅然下令“唯才是舉”,開創了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個輝煌時代。在曹操手上,不需要你有什麼出身名望,只需要你有才,就可以得到任用。於是,在各路諸侯中,曹操的人才是最多,也是品質最好的。

但是,曹操的唯才是舉制度,也有許多的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引起了很多世家大族的不滿,原來朝廷大權都由他們把持,現在卻有一些寒門士子出入其中,奪走他們的權力。並且,隨着曹操勢力的強大和穩固,昔日的寒門,漸漸的變成了新的豪門。他們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希望廢除曹操的唯才是舉命令。於是,當曹丕即位之後,由尚書陳羣提議,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其內容即在州郡置中正,擇本地之賢而有識鑑者為之。區別人物,定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上)。然後由吏部選用。但九品中正之制,並非丕一人突然決定施行,早在曹操當權時,何夔即向操建議:

自軍興以來,制度草創,用人未詳其本,是以各引其類,時忘道德,……以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鄉閭,使長幼順敍,無相踰越……又可修保舉故不以實之令,使有司別受其負。在朝之臣,時受教與曹並選者,各任其責,上以觀朝臣之節,下以塞競爭之源。操對以上建議,已經表示“稱善”,只是未及推行。操死,丕即位不過兩三個月,即頒佈了九品官人之法。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之目的與結果:第一,為了讓世族官僚擁護他代漢為帝,故推行了有利於世族的仕進制度;第二,設中正官以品評人物,如選用後發現名實不符,尚可治以保舉不實之罪,以避免選官好壞無人負責;第三,由吏部選用人才,即意味着減少公卿二千石闢用屬員名額,有助於加強皇權;第四,從史料上看,九品官人之法推行後,舊有察舉徵辟等制度,並未因之廢除。不過,曹丕的這項制度也存在嚴重的弊端,因為對官員品級的劃分,使得豪門更加強勢,逐漸演化成兩晉時期的士族階層,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形,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