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三次浩劫 三次火燒洛陽城都是什麼時候?

幾興幾衰的洛陽城,沉淪與復興的更替,毀滅與重建,衰落與興盛,只得我們後人慢慢對其進行品讀,洛陽是一座韻味十足的城市。

洛陽的三次浩劫 三次火燒洛陽城都是什麼時候?

作為千年帝都的洛陽城,再其發展的道路上,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其也經歷數次的浩劫,和數次的重建,其中較大的浩劫有三次,而談到浩劫,不免讓人感到痛惜,然在歷史發展的軌道上,這樣或那樣的浩劫不是我們所能去左右的,而浩劫之後,勤勞而聰穎的洛陽人一次又一次將洛陽從災難之中再次拉起。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述一下,洛陽曆史上的三次大浩劫。

第一次大浩劫發生在東漢末年,自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起,漢家又延續的了數百年的歷史,但東漢末年,由於繼位的皇帝都較為年幼無知,致使外戚干政,宦官專權,朝綱大亂,農民紛紛起義,其中較為有名的則是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格局勢力,而盤踞西北的董卓軍,則看準時機以勤王為幌子進軍洛陽,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為帝,將劉協作為傀儡加以控制,因洛陽離其西北根據地較遠,且諸侯羣起攻之,董卓強迫漢獻帝西遷長安,而在西遷長安的過程中,董卓命令部下,拆掉洛陽宮城運往長安,再將整個洛陽城焚燬,大火連燒數月,煙氣遮天蔽日,同時又對洛陽城的百姓進行血腥的屠殺,昔日繁華於世東漢都城,則在軍閥董卓的大火和屠戮之下徹底化為烏有,之後數十年內洛陽徹底沉淪,直至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國,才將都城從許昌再次遷往洛陽,並對洛陽進行了再建。此乃洛陽曆史上的第一次大浩劫。

第二次大浩劫則發生在唐朝末年,作為我國最為輝煌的唐朝,其歷史發展也是難以走出我國曆史發展的怪圈,唐朝末年同樣是在內皇帝年幼外戚,宦官相互專權,而在外則是藩鎮割據相互征伐,最終逼得百姓再次造反,眾多起義軍中尤以黃巢領導的起義軍,最為驍勇善戰,一路高歌猛進進取都城長安,而在進取長安的過程之中,洛陽乃是其畢竟之地,同時洛陽當時為唐朝之東都,此地駐有重兵,兩軍再次鏖戰,唐軍終不敵黃巢義軍,黃巢大軍進佔洛陽,因其糧草短缺,相傳士兵以人肉做成肉乾為食,洛陽一帶人民多遭屠戮,而整個洛陽城則在這次戰火之中再次毀壞殆盡,漕運徹底淤塞,致使北宋之初宋太祖想要都洛而不成,此乃洛陽曆史上的第二次大浩劫。

第三次大浩劫則發生在明朝末年,洛陽自北宋之後逐漸失去其作為都城的作用,但其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同時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而作為軍事重鎮而存在,金兵侵入中原之後,將洛陽再次進行小規模建設,設立為軍事重鎮,因洛陽失去了先前都城的地位,使得其在之後數百年間未遭到較大的破壞,但明朝建立之後,洛陽雖未被定為都城,但其被視為重要的軍事重鎮,並對洛陽進行再建造,雖沒有昔日輝煌,但福王宮殿一樣熠熠生輝,明朝末年同時是農民起義大興,而身居洛陽的福王朱常洵則大肆斂財,成為天下第一富,正是其天下第一富的名號給洛陽再次帶來了滅頂之災,明末起義軍中以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最為有名,在定都長安進軍北京的過程中,為籌備軍餉,身在洛陽的福王成為了首選目標,起義軍大軍壓境,最終攻破洛陽,李自成放縱手下對洛陽進行燒殺搶掠,福王府更是被一把火化為灰燼,而正是這次浩劫致使洛陽剛剛復興的火焰被徹底澆滅,之後洛陽再次沉淪下來,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洛陽才重新走到了歷史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