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世英明 因犯了一個錯誤導致秦朝滅亡

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趙國,俘虜了趙王,將他流放到湖北神農架的深山老林裏,不到一年時間,趙王就餓死在茅屋裏,死時瘦骨嶙峋,衣不附體。秦王朝的統一,伴隨着的是對六國權貴們的打擊:韓國國君被軟禁於陳縣,魏國國君被秦軍斬殺,楚王自殺而死,燕王被廢為庶民,齊王被騙至秦國,發配邊疆。除此之外,大量貴族被遷離故土:位於河南的韓國貴族被遷徙到安徽,位於山西的趙國貴族被遷徙到四川,位於湖南的楚國貴族被遷到甘肅……這些貴族像奴隸一樣被驅逐,被迫離開自己的地盤,喪失了特權。

秦始皇一世英明 因犯了一個錯誤導致秦朝滅亡

六國貴族在骨子裏文明爾雅,自我優越感強,如何受得了被西北邊陲的鄉巴佬痛打的滋味?昔日的權貴一夜之間淪為奴隸,失去尊嚴和財產,而新王朝不給他們一點活路,甚至不給他們做“順民”的機會,仇恨的種子開始萌芽。秦始皇犯了一個最嚴重的錯誤:在武力統一之後,沒有團結不同的利益羣體,把許多潛在的朋友逼到了對立面。

要知道,在當時,六國貴族羣體的數量在總體上是秦國集團的數倍。這些人擁有大量屬民、財產,左右着當地的民心,各地財閥、宗族也與他們有着密切聯繫。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這些人其實都是可以團結的力量,當時,許多貴族見大勢已去,都想投降秦王朝,“棄暗投明”“兵變起義”,希望能封個官、賞個職,可是秦王朝卻把事做絕,不懂得“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這個道理。

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秦亡於農民起義。在我看來,這個觀點值得商榷。陳勝吳廣的起義,缺乏政治綱領和組織能力,不足為道,是翻不了天的。真正的王朝覆滅,往往是上層集團的分化瓦解,是舊有既得利益階層對中央政權的反叛。這些上層集團有自己的政治訴求,有長遠的政治利益考量,有組織有預謀,這才是最可怕的威脅。他們正是趁着各地農民起義的戰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攫取了政治果實:東漢末年,繼黃巾軍農民起義後,各地軍閥,如董卓、袁紹、曹操、孫堅紛紛崛起,他們藉着剿滅黃巾軍的機會發展壯大,這些人最終導致了漢室覆滅。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但始終未能進入關中政治核心區,最後是被關隴貴族李淵集團偷襲成功,奪得了天下,建立了新國家;北周末年,改朝換代的力量是朝廷內部的禁軍統領趙匡胤,他奪了政權,叛變了朝廷;清朝末年,趁革命黨起義爆發,北洋新軍袁世凱集團悄悄攫取了政治果實……這些都説明了上層權貴集團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王朝的存亡。

秦亡的原因不在“平民”,而在“貴族”,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很快就有了六國貴族的大規模復辟:以趙王歇為領袖,以張耳、陳餘為主謀的軍事集團,佔領了以邯鄲為中心的原趙國大部分地區。以魏王豹為領袖的軍事集團,佔領了以陳留為中心的原魏國大部分地區。以齊王田巿為領袖,以田榮、田橫為主謀的軍事集團,佔領了以臨淄為中心的原齊國大部分地區。以韓王成為首的軍事集團,佔領了以陽翟為中心的原韓國大部分土地。趙王、魏王、齊王、韓王……六國貴族集團對秦王朝羣起而攻之。最為重要的是以楚國貴族項羽為領導的起義軍,這股力量成為真正推翻秦王朝的力量。

秦始皇對原先的既得利益階層打擊得太狠,不留餘地,導致失勢羣體的反彈,這與商鞅之死如出一轍。除此之外,秦國軍方上層也分裂了:秦軍有兩大主力,北方軍團30萬人在長城對抗匈奴,南方軍團50萬人在嶺南開拓疆土,但因為皇長子扶蘇被害死,北方軍團的首領蒙氏兄弟也被逮捕,人心大亂,北方軍團經過大清洗,基本上沒有參戰救秦;而南方軍團獲悉北方軍團遭到清洗後,選擇了觀望,拒絕回援咸陽,最後在嶺南自立為國。秦國軍方的分裂,導致無兵可用,最後竟然只能派遣修驪山陵墓的20萬奴隸作戰,所以不堪一擊,被起義軍和項羽軍隊橫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