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周公之禮是什麼意思?如何行周公之禮

古裝電視劇只要演到古代男女睡覺的時候,就會有有一個人説:“夫人(夫君)咱們趁早行“周公之禮”安歇了吧……”,“周公之禮”現在通俗指夫妻同房。為什麼周公之禮會成為夫妻同房的代名詞呢?背後是否有故事發生?我們一起看看。

揭祕周公之禮是什麼意思?如何行周公之禮

據説周公之禮是與周公有關的。

相傳西周初年男女濫情,但是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行。後來人們管這個叫“周公之禮”。看來,周公還是個正人君子呢。

原來,西周初年,世風澆薄,婚俗混亂。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制禮教民。

周公格外重視婚禮,從男女説親到嫁娶成婚,共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細緻的規定,合稱“婚義七禮”、“士婚義七禮”,為讓“士”人理解如何執行“七禮”,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現身説法。

可演試到“敦倫”一節時,周公之妻拒絕了。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含有指導新婚夫婦依禮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試“敦倫”。躊躇間,周公見到兒子伯禽擺弄的幾個葫蘆瓢,試合兩爿能重新合為一個葫蘆,他靈感頓生。

第二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學校),講解“婚義七禮”。

説到“敦倫”時,他拿出一對原配的葫蘆瓢來,以此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體,剖開之後如男女有別,敦夫婦之倫,就如同把葫蘆瓢重新合為一體,其儀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載的萬物推原之理,於是陰陽合諧,乾坤有序,維綱常而多子孫。由此很文明地講解了周公之禮。

從此新婚夫婦均據“七禮”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蘆瓢也在婚禮上被奉為禮器:用根繩子拴住兩個瓢柄,表示夫婦二體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擺在新房內,象徵男俯女仰及子孫繁衍。

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周公制定的婚儀亦漸廢弛,孔子遂重修禮典。修到“士婚義”中“敦倫”一節時,他認為時過境遷,可以省掉。“六禮”於是產生。

不過民間照舊把世代相傳的葫蘆瓢置於婚儀中。孔子又順遂民意收葫蘆瓢入禮書,稱為“合巹”,不算婚儀中的正規禮器,而是夫婦“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後以酒漱口的器具。

時間一久,不少人認為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學前輩的做法將其一仰一合地放着,哪裏還知曉它的本義呢?

結合初民婚配的發展史實來考察這類民間傳説,似乎不無道理。

考古發現,如半坡和馬家窯類型的文化遺存中,都有模擬葫蘆整體和縱剖面的陶製器物,有人就認為這是人類原始的交媾符號。

而在漫長的風俗實踐中,葫蘆也經常扮演男女結合象徵物的角色,如有些地區在男女新婚之夜,婆婆要向媳婦贈送葫蘆形狀的“禮饌”,上面既有蓮花一朵暗示女性,又有突起物一個表示男性;有些地區姑娘出嫁時,要佩戴繡有葫蘆的織物;還有些地區流行着在洞房樑上懸掛木勺的習俗,也可看作是葫蘆瓢的演變。

此外,後人常稱夫婦同房為“周公之禮”,雖然帶有戲謔意味,但也能説明古人對此事之倫理性質的看重,人們還把周公敬奉為“牀神”,以此來紀念這位古代聖賢。

無論是考古論證還是古籍考據,都能看出古人對周公之禮的敬畏之情,也能看出來古人對倫理常理的重視,從側面展現出中國古代文化的端正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