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政治陰謀為何成就了日本帝國?

大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適逢慈禧六十大壽之年,朝廷為了慶祝老佛爺六十大壽做了大量準備,甚至挪用了海軍軍費為老佛爺修建頤和園。是時中日戰爭一觸即發,北洋水師卻得不到軍費支持,甲午海戰竟全軍覆沒,慈禧也為此私慾得來了百年罵名。慈禧作為多年的老政客,經歷過中英戰爭、中法戰爭,不會不明白軍事對於風雨飄搖的大清國是多麼重要,慈禧這樣到底是為了什麼?其實這中間有非常複雜陰險的政治考量。

慈禧的政治陰謀為何成就了日本帝國?

在光緒親政以後,舉國都在等待慈禧交出權力。慈禧面對這樣的壓力,又不願意放棄權力,於是提出用修建頤和園來作為交換(慈禧的權宜之計)。這樣一來,擺在光緒面前的問題就成了:修好頤和園才能真正獲得權力。

由於貪污巨大,修建頤和園的花費遠遠超出預算。(慈禧對貪污現象卻不過問甚至有放任的意味)户部尚書閻敬銘拒絕向頤和園工程投入如此巨大的款項,於是被罷免。光緒的老師翁同龢接手户部。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李鴻章曾經彈劾過翁同龢的哥哥,所以他與李鴻章有仇,所以自從他當上了户部尚書,就把全部經費投入了頤和園,而駁回了北洋水師所有的經費申請。因為在他看來最重要的事情無非是兩件:第一,不要得罪了現在的頂頭上司慈禧;第二,讓自己的學生光緒儘快掌權。

李鴻章作為北洋軍和淮軍的實際掌控者,是漢族大臣中首屈一指的實力派。但是他是漢人,慈禧和光緒並不能完全不信任他,可他的實力最強,也最懂洋務,慈禧和光緒又必需依靠他。這樣一來,對於慈禧和光緒來説,李鴻章的力量太強是不行的,這會讓他們擔心出現改朝換代的情況,而過度削弱李鴻章也不妥,這等於是砍掉自己的手臂。此時就像一個天平,兩邊都不能過重,要權衡利弊取得平衡。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很詭異的局面:

李鴻章察覺到日本正在大力發展海軍,中日必有一戰。而北洋水師多年沒有添置和更新武器,這時已經漸漸落後於日本。光緒與慈禧並不清楚這一點,而且他們也不相信李鴻章的奏摺。因為在他們看來,李鴻章會不惜誇大其詞也要擴充自己的實力。

所以,在甲午戰爭開始前,慈禧和光緒都在有意無意的拖延李鴻章撥款的請求,目的就是防止他的實力過快增長。

同時,對於户部尚書翁同龢來説,他希望李鴻章倒台。而讓他倒台有幾種方法:第一:讓李鴻章功高震主,引起慈禧和光緒的猜忌。這是玩火,一旦玩過頭李鴻章反而有可能變成皇帝。第二:讓李鴻章的實力逐步瓦解,變成一般的地方督撫,然後再羅織罪名將他擊敗。這個辦法最穩妥。第三:讓李鴻章栽個大跟頭,直接把他放倒。這個無疑是最優解,但是在翁同龢看來是很困難的。

所以,翁同龢選擇了第二個方法。具體的實施方案就是想方設法為李鴻章製造障礙,同時找準一切機會攻擊他,這樣李鴻章想從户部拿錢就更難了。

對於李鴻章來説,北洋水師和淮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絕對不容有失。但同時,他也害怕慈禧和光緒的猜忌,所以在擴軍的問題上是有顧慮的。畢竟北洋水師已經號稱遠東第一了,這麼強大的海軍,還要繼續擴充,必需要有一個過硬的理由。但是很可惜,當時直接的威脅只有日本,而日本在慈禧、光緒和滿朝文武的眼裏就是個蕞爾小邦不值一提。所以李鴻章除了向朝廷申請,並不敢自己去籌錢,就是因為害怕引起過多猜忌。

可惜慈禧光緒和滿朝文武並不瞭解當時的日本實力,得不到軍費的北洋水師,仍然與日本進行決戰,北洋水師被全殲。

在這場政治較量中,輸得最徹底的是李鴻章,他失去了最大的籌碼北洋水師,並揹負了喪師辱國的罵名,由於其後他被派去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李鴻章又背上了漢奸的罵名。從此無論實力還是威望都一蹶不振。

對於慈禧來説,她成功的解除了來自李鴻章的威脅。從此李鴻章由一隻老虎變成了一條狗,完全受慈禧的驅策。同時她還收穫了一個意外之喜,就是光緒的威望也因為戰敗遭到了打擊,使得她繼續掌權的阻力大幅度降低了。

對於光緒,他不再感受到來自李鴻章的威脅,但是由於戰爭發生在他親政之後,所以他也是政治上的輸家,作為皇帝,他的威望遭到巨大削弱,親政的基礎被破壞。

至於翁同龢,他暫時收穫了屬於他的勝利,意外的得到了最優解,直接撬翻了李鴻章。但是很遺憾,他沒弄明白,他的全部政治資本都來自光緒。所以最終他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跌落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清廷內部的這番較量,表面上慈禧穩固了政治地位,繼續掌握清朝大權,但要説真正的勝利者,也許只有日本。日本從此告別了孱弱而死氣沉沉的亞洲,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西方列強不得不説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