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有個第四國 只因心太野被滅掉!

大家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不知道在遼東還有一個割據勢力,號稱“遼東王”“燕王”,一直享受着半獨立狀態,儼然三國時代的“第四國”。

三國時代有個第四國 只因心太野被滅掉!

遼東指的是古代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戰國、秦、漢在這裏設遼東郡,包括現在遼寧省大部分地區,治所在襄平(今遼陽)。

漢末天下大亂時,公孫度被任命為遼東太守,他厲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勢力,很快穩定了局勢,又招賢納士,設館開學,廣招流民,使遼東令行政通,民安郡富。公孫度及其子公孫康在位期間,東征高句麗,西伐烏桓,南取遼東半島,勢力深入朝鮮半島,甚至越海佔據膠東半島部分土地,儼然成為獨霸一方的諸侯。當時,中原地區曹操、袁紹等羣雄爭霸,各地軍閥無暇東顧,公孫氏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

曹操擊敗袁紹,殺了袁紹長子袁譚,其次子袁熙、三子袁尚逃到幽州北部的少數民族烏桓部落。公元207年,曹操跋山涉水,遠征烏桓,佔領烏桓老巢柳州(今遼寧朝陽),殺了烏桓首領。袁氏兄弟無奈,逃到遼東投奔公孫康。公孫康畏懼曹操勢力,殺了袁氏兄弟,將首級獻於曹操。曹操表奏公孫康為襄平侯、左將軍。從此遼東名義上歸順曹操,實際上統治大權仍然掌握在公孫氏手中,成為三國時期除魏蜀吳之外唯一有自治權的地區。

等到公孫康兒子公孫淵即位,公孫氏在遼東已歷四代,中原地區是魏明帝曹叡在位。曹叡封公孫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公孫淵,字文懿,是個野心勃勃的傢伙。他不甘心做魏國的遼東太守,想要自立建國。他先是利用魏國和吳國之間的矛盾,私下向吳國獻媚。吳大帝孫權正好利用公孫淵來挾制魏國,他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率萬餘人,攜帶大量金銀珠寶,乘船前往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同時換取遼東馬匹。公孫淵垂涎於東吳的財物,但又不願公開與魏國決裂,就誘斬來使,侵吞了東吳的士兵和珍寶,並將使者首級獻於魏明帝曹叡。曹叡為了籠絡公孫淵,拜他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明帝遣使者傅容、聶夔去遼東,公孫淵派兵包圍使者居住的學館,然後才出來拜見使者,並且口出惡言,根本沒有把使者放在眼裏。

公孫淵朝秦暮楚,出爾反爾,令魏明帝十分頭疼。他派幽州刺史毌丘儉帶兵到遼東邊境,責令公孫淵進京覲見聖上。

公孫淵不肯俯首就擒,派兵迎戰毌丘儉,雙方在遼隧(今遼寧海城市)激戰,恰逢數十日霖雨不絕,魏軍不能適應,毌丘儉退兵。

打了勝仗,公孫淵愈發不把魏國放在眼裏,乾脆自立,稱燕王,改元紹漢,按王國設置官署公卿。同時他再次聯絡孫權,爭取外援。

彼時諸葛亮已經去世,魏國暫無戰事。魏明帝決心解決遼東問題,他召回正駐兵關中的太尉司馬懿,商量征討公孫淵之計。

曹叡問司馬懿:“如果你帶兵進攻公孫淵,公孫淵會怎樣應對?”

司馬懿回答:“有三條路:一是逃走,這是上策;二是據遼河抵抗,這是中策;三是死守襄平,這是下策。”

曹叡再問:“你認為公孫淵會採取哪一策?”

司馬懿回答:“以公孫淵的智商,應該是中策和下策。”

曹叡又問:“征討公孫淵,需要多長時間?”

司馬懿答:“去的路上一百天,戰鬥一百天,回來一百天,修整六十天,剛好一年。”

公元238年農曆正月,司馬懿率領四萬人馬,攻打遼東。

果然如司馬懿所料,公孫淵派大將卑衍率兵數萬,守在遼河東岸,建築20多裏的堅固工事,防止魏軍渡河,自己守衞在老巢襄平。

司馬懿先在遼河南段設置許多旗幟,製造疑兵,做出要在南段渡河的樣子,卑衍果然上當,將兵力和注意力都放在防守南段上,司馬懿率軍悄沒聲息地從北段渡過了遼河。

渡河之後,許多將領建議攻打卑衍大營,司馬懿説:“敵人工事堅固,攻打費力耗時,這正是敵人希望看到的,不如引蛇出洞,攻敵之必救,在野外消滅他們。”於是魏軍馬不停蹄,直接向襄平撲去。卑衍果然慌亂,率軍追擊。追到首山這個地方,中了魏軍埋伏,大敗,率領殘兵敗將逃回襄平。

司馬懿馬不停蹄,將襄平包圍起來。當時正是秋七月,又到了霖雨季節,天降暴雨,一下就是一個多月。魏軍浸泡在水中,坐立不安,晚上還不能睡覺,將領紛紛要求將營寨移到高處,司馬懿不許。一位將領私自移營,被司馬懿斬首,掛在轅門示眾。

等到八月天氣放晴,城中已經糧盡,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士兵毫無鬥志。司馬懿下令攻城,遼東將士紛紛投降。公孫淵率領百餘騎逃走,被魏軍殺於遼河岸邊。

八月底結束戰鬥,困擾魏國三十多年的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如果不是公孫淵自我膨脹,妄圖在魏、吳兩大國間投機取巧,公孫家族還會繼續享受“國中國”的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