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帽子很重要 不戴帽子意味着自絕於社會

要是一個人下定決心在任何場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着他要自絕於社會了。東漢的袁閎,見朝政昏暗,就“散發絕世,欲投跡山林”,唐朝的李白髮牢騷,也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古人的帽子很重要 不戴帽子意味着自絕於社會

電視劇《薛仁貴傳奇》裏,唐太宗上朝,下面一片大臣,帽子那個亂呀,最可氣的是,徐茂公竟然不戴帽子!

不戴帽子有什麼可氣的呢?我們現在,再正式的場面,除了軍人等一些特殊羣體,一般人也不戴帽子嘛。但這是現在,古代可不是這樣,茲事體大啊。有個笑話,兔子在街上遇到狼,第一天沒戴帽子捱了打,第二天戴了帽子但也捱了打。兔子就和老虎告狀,老虎就告訴狼,打兔子不是不行,但要找到正當的理由嘛。之後,狼總是刁難兔子,但兔子總是很聰明地解決了問題,狼找不到打兔子的理由,於是很生氣。終於在某一天狼再次發現兔子沒戴帽子。於是“啪”一耳光:“讓你不戴帽子!”

你看,叢林世界裏,戴不戴帽子就是件重要的事情,而在我們人類世界,帽子問題,那更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説句性命攸關也是可以的。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男人在二十歲的時候,會舉行冠禮,既然名為冠禮,這儀式主要內容就是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舉行冠禮,意味着這個人已經成人了,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要是一個人下定決心在任何場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着他要自絕於社會了。東漢的袁閎,見朝政昏暗,就“散發絕世,欲投跡山林”,唐朝的李白髮牢騷,也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而且,這帽子也不是隨便戴戴就行,庶民有庶民的戴法(平民戴不起帽子,以黑巾裹頭,所以庶民就叫“黔首”),官員有官員的戴法,在什麼場合什麼人戴什麼帽子,被國家以近乎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一旦違背,後果難以預計,輕則受頓訓斥,重點罷官免職,再重點要是被扣上藐視朝廷的罪名,那就更恐怖了。

大略來説,唐朝官員的衣服分為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場合穿着。每種服色也有相應的帽子。閒居所穿常服,帽子為平巾幘,日常辦公或是一般覲見皇帝所穿公服,帽子為弁冠,也就是俗稱的烏紗帽;重要典禮所穿為朝服,帽子為進賢冠(王爺為遠遊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為法冠,近臣為高山冠);重大祭祀場合所穿為祭服,帽子為冕冠(具體而言要比這細得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新、舊《唐書》的《車服志》看看)。

電視劇中場面,是唐太宗為找應夢賢臣而讓大臣出主意,不是重大典禮的場景,按理應穿着公服。另外,貞觀年間,徐茂公為英國公,是三品官,應該戴七琪之弁冠。可是你看他居然不戴帽子,而身後那兩位大臣,一位戴着弁冠,一位戴着通天冠,所以也不知道是什麼場合了。當然,也不能從衣服判斷,那更是亂七八糟一堆,吐槽都不知道從哪兒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