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悦己者容”出自勇士豫讓之口?

豫讓這個人名氣很大,在春秋戰國的俠士刺客名單上,他是忠於主子最有恆心的一個。至今普遍使用着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就出自這位勇士之口。

“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悦己者容”出自勇士豫讓之口?

而真正使豫讓名載史冊的,更多的因素,源於他行刺過程中的一個創舉。這個創舉一般人想不出來,絕對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怎麼樣的一個創舉呢?説來十分奇特,他行刺的時候,與刺殺對象面對面,平靜坦率地展開協商,和顏悦色地議定條件,然後付諸行動。唯一有些遺憾的是,最終死於刀下的那個人,不是原來的對象。

三家分晉之前,豫讓先後在範氏、中行氏(晉國後期六家權勢很大的貴族中的兩家)做過事,但這兩家都不怎麼器重他,沒拿他當根葱。年輕氣盛,豫讓相繼甩手離開,投奔到當時地盤和實力最大的智氏家。智氏的領主智伯,不僅尊重豫讓,而且還很喜歡他,主僕之間的個人感情十分深厚。

智伯憑藉自身實力強大,發動戰爭,試圖吞併晉國的另一家貴族趙氏,結果趙氏與韓氏、魏氏聯手,最終滅了智伯,三家瓜分了他的領地。特別是趙氏的領主趙襄子,殘忍地砍下智伯的人頭,用油漆漆好,當酒壺用。

豫讓僥倖逃生,發誓要殺了趙襄子,為主子智伯報仇。他改名換姓,裝成一個服過刑的人,給人家出苦力。有一天,他混進趙氏宮中掏廁所的雜役中,身上藏了一把匕首,準備找機會刺死趙襄子。恰巧,趙襄子來上廁所,豫讓覺得機會來了。奇怪的是,正要如廁的趙襄子第六靈感告訴他,哪裏有些不對,當即命人將所有掏廁所的人都抓起來,結果在豫讓身上發現了匕首。這時的豫讓很不理智,索性當場叫囂:我就是來給智伯報仇的!趙氏左右的人都主張殺了豫讓,這時趙襄子卻發了善心,説:這傢伙可真夠義氣的,我防範着他就是了,再説智氏的子孫都被我殺光了,這個傢伙敢站出來替他報仇,算是個有良心的人。於是當場釋放了豫讓。

離開趙氏宮中沒幾天,豫讓“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把自己渾身上下抹一層漆,弄得像是從頭到腳長滿癩瘡,刮掉鬍鬚眉毛,又故意吞食炭火自毀聲帶,在街市上討飯吃。他這一副模樣,連他老婆也認不出來他了。

豫讓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表明,他永遠是智伯的忠實奴僕,以免別的貴族再請他去效勞。同時用自己的自毀形象,給天下俠客們一個提醒,使他們牢記“忠臣不事二主”。

不久的一天,豫讓打聽到趙襄子將要出門巡察,他認為這是個再次實施刺殺的好機會。豫讓提前藏身於趙襄子必經的一座橋下,等待趙襄子的到來。不料這回又失敗了。趙襄子騎馬剛剛走上橋頭,馬一下子驚了。趙襄子立刻覺着不對,一邊策馬後退,一邊大聲喊道:橋下有人,肯定是豫讓!就這樣,豫讓再次落入趙氏的手中。接着,便上演了一幕刺客與被刺者友好協商的悲喜劇。

豫讓眼看自己被縛,死亡隨時會降臨,可他不甘心沒有兑現為主子智伯報仇的誓言,怎麼辦?思考了片刻,他心平氣和地對趙襄子説:古人講,賢明的君主不應埋沒別人的美德,忠誠的臣子應該具備為道義而獻身的勇氣,您上次在您宮裏寬赦了我,贏得了賢名,今天,我作為一個曾經蒙主子之恩的俠士,是不是也理當以死相報?趙襄子聽罷,點點頭,稱:你對智伯真可謂一片赤心!豫讓接着請求道:先生既然如此高看我,那能不能脱下您的衣裳,讓我砍幾刀,這樣既了卻了我為主復仇的心願,又不傷着您什麼。若能應允,豫讓死而無憾!

趙襄子真地被豫讓給感動了,脱下身上的一件衣服,讓手下遞給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成語“斬衣三躍”就是這麼來的,豫讓拔出劍來,跳躍着一連朝趙襄子的衣服砍了好幾刀。砍罷,只聽豫讓自言自語説了句“我可以到地下去見智伯了”,一道血光閃過,豫讓已揮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