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王朝 吐蕃王朝是怎樣走向滅亡的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的各部落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的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那麼吐蕃又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

消失的王朝 吐蕃王朝是怎樣走向滅亡的

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8世紀末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將領之間又常年發生混戰,使吐蕃陷於分裂。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羣起響應,很快佔領了沙州。接着,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所控制。

吐蕃王朝自朗達瑪死後,其二子沃鬆和永丹各據一方,互爭權位,攻伐不己。

百姓相繼起來,在各地舉行了大規模起義,起義軍中規模較大的有兩支:

1、當東北部鎮將混戰時,吐蕃隨軍奴隸在河隴地區發動了大暴動,自號“渾末”軍,這個起義軍的主要參加者是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還有受吐蕃奴隸主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在涼州一帶的温末集團,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由原來分散的小部落,逐漸聯合成為有一定實力的大部落,一個勢力很強的地方政權(角嘶羅政權)。東北部鎮將混戰是指公元843年,論恐熱率兵二十萬攻鄯州(今青海樂都)守將沒盧氏尚婢婢,爾後,整個河西、隴右的吐蕃邊將都捲入了這場混戰,時達二十餘年。公元866年,論恐熱為拓跋懷光所殺,戰爭才逐漸平息下去。吐蕃尚延心率部眾及河州、渭州、渾末部萬帳投降於唐朝,唐朝將其安置在吐蕃東部附近。

2、發生在吐蕃本部的奴隸平民暴動。從吐蕃東部開始爆發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吐蕃王國滅亡。

其實,在安史之亂幾十年後,吐蕃由於少主與權臣之間的內亂導致土崩瓦解。唐朝政府權衡再三,沒有趁此機會出兵收復西域,這一決定使中國在近1000年內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權。然而等人們再回到西域的時候已經是清朝康熙的事了。